“老师,您不知道,以前他不是这个样子的……可是现在……我们实在受不了了……”,“老师,别人的孩子都能够做到,可是她却……哎,这个家快被她搞散了……”。

每次,接到父母们这样的求助电话或者当面咨询,看着他们焦虑的眼神,我都忍不住想说,“像别人一样,很难!因为,别人有别人的父母,别人有别人的家庭,别人在别人的环境,别人的孩子是别人的……”,但我忍住了,因为我明白,这无形中就伤害了他们,这句话包含了一句难以表达的潜台词 “别人有别人的教养”,这些我们无意觉察到的隐性条件,往往会代代相传,至少会延伸到你的亲人身上。

如果做父母的为了孩子求助外界,至少能够说明一点,自己及这个家庭已经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我不忍心打断他们连绵不断的抱怨及歇斯底里的愤怒,“狗日的不听话,不学习,顶撞我,不分黑白地玩手机……”。我明白,他们需要宣泄内心的压抑,他们需要时间倾倒累积的“垃圾”,这个机会需要给。之后,当情绪渐渐平复的时候,待到他们“中场休息”的阶段,我常常会问:“那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他们也常会回答“知道了”,我说:“那就请回吧。”此时,他们却沉默了下来。

别人的孩子是别人的,如果我们真要进行比较,求同不存异,那么我们的已知条件也应该相近或相同。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情感上应该是互动的。当你的个人或家庭表现得优秀的时候,孩子的优秀常常包含着模仿;当你的奖惩做到了有的放矢、伸缩有度,孩子的行为也会舒张有节,如你所愿。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更需要努力反省,反省在孩子带给自己幸福的那个阶段我们的言行,反思孩子带给自己痛苦的那个阶段我们的所作所为,这,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它有因果关系。把过去的自己在脑海里重演一遍就可以了,相信未来一定会变,孩子还会是我们想要的孩子。

出现了问题不用怕,要学会由果溯因,因为,我们培养的目的不是长期喂养,而是教会他们捕食;解决问题要懂得回忆,学会反省,因为,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每个家庭的建立,都会有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那个阶段,这个阶段一定是责任、关爱、陪伴、情感等综合因素的完美结合,是家庭和谐,言传身教的盛世时光。

想要一个内心满意的孩子,我们和孩子应该一起成长。

如果真正做到了立足现实,就事论事,孩子的成长大可放心,不需要找出一堆有关经济和条件等客观无聊的因素来自责。在这里,我想真诚告诉爸爸妈妈们,孩子厌学了,网络成瘾了,叛逆早恋了,不知感恩了……这不是问题,是结果,这些结果既包含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包含了我们成人的观念、教养。

想像别人一样,很难!如果您还无法释怀,我们可以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宽慰自己。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每天的劳碌让她又忙又累,竭尽全力还是供应不足,于是,她就把绳子投入泥浆中,再举起绳子甩向空中,泥点洒落在地上,变成了一个个人。如此来看,用手捏出的和用绳子洒出的人当然是有所区别的。

努力做最好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培养,只要我们坚守好人性与道德的底线,无论我们的孩子是“捏出”的还是 “洒出”的,都不会出格太多。

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整理好培养的思路,只要我们把握好品德为先的标准,“捏出”与“洒出”的孩子都会是一个“完整”的人。

把握轻重缓急,教育才会张弛有道,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业成绩无论好坏、事业发展成功与否,将来都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种幸福会辐射到整个家庭,辐射到整个社会,血脉相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