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先强教。近年来,汉阴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优质资源。在城南凤台新区新建一所可容纳2500人的凤台小学和500人的凤台幼儿园,并于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今年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教育集团化办学,启动创建国家级中小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暨省级教育强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等,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该县在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聚焦教育投入——优化布局建好每所学校

该县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战略眼光,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优先”举措,聚焦财政投入,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建好每一所标准化学校。

面对山区学校“点多、人少、质量低”和城区学校“点少、人多、隐患大”的现象,出台新一轮《汉阴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并、优化配置、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原则,教育资源整合再次吹响教育改革冲锋号。

新一轮教育资源从该县观音河镇率先启动,时任观音河镇中心小学校长吴世康说:“2013年以前,观音河镇有1所九年制学校、5所村级完小,多为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为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宁愿将孩子送往县城或外地读书。”

面对这样的教育实际,汉阴县在观音河镇加强宣传让群众知晓满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地调研,走村入户召开村组院落会议部署教育资源整合。据该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为消除群众的顾虑,本着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先后召开动员会3次、村级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7次、校(园)家长会5次、小组会65次、院落会83次,宣讲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和必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

推行标准化寄宿制管理,2014年,县财政向观音河镇投入6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住宿和洗浴室、膳食的营养午餐、多功能活动室,并实施上下学校车接送费用补助等机制,让家长放心将孩子寄宿读书,全身心搞生产谋发展,节省家庭额外支出,降低教育成本。一年就整合全镇五所初小,建立标准化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心幼儿园,形成全镇“一校一幼”集中优质办学目标。在观音河镇试点成功后,让全县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了全县其他镇借鉴学习的经验。

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该县对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设立教学点,采取学前教育加义务低段的“3+1”和“3+2”模式,高段学生在集镇标准化寄宿制中心小学就读,从而提高乡村整体办学水平。

该县在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坚持与当地发展实际、人口变化趋势、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七结合”的原则,保证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学生学得好、不流失的底线。自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7.12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完成405个建设项目,确保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标,优化整合中小学、农村教学点63所,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已成现实。

强队伍提待遇——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感

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让教师成为新时期社会上最受尊重、最羡慕的职业”。如今在汉阴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尊师重教的氛围日渐浓厚,更是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重振师道尊严,为广大教师办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最好的见证。”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好乡村学校,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唯有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公开透明的教师流动机制,才能吸引、留住好教师,才能实现办有特色的乡村家门口的好学校。”县委副书记、县长刘飞霞在调研农村教育振兴发展时说道。

强队伍提师能,为塑造一支家长满意、学生尊敬、社会羡慕的教师队伍,该县出台了教师五年发展规划、中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计划等措施。2016年3月25日,由省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首批25个名师工作站成立,每个工作站每年经考核合格后拨付2万元经费,用于团队教研活动、外出学习、送教下乡等支出,两年来培养乡村教师青年300余人。

王媛是县城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省级教学能手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7年9月,组织派她到城关镇五一小学任校长,谈起到农村支教,王老师欣慰地说:“首批响应交流轮岗政策,2014年就到杨家坝小学支教,几年来先后带领团队承担公开课和讲座30余场次,培养了3名省级教学能手、2名市级教学能手、7名县级教学能手。”

抓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为乡村输入新血液。落实“师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培养目标,四年来,全县教师参加国培等各类学习达1万余人次,培养省级教学能手36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5名,市县教学能手297名。招录特岗教师、正式教师和免费师范生共500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为城乡学生享受均衡教育奠定了基础。

实施教育人事编制改革,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一路绿灯支持,2014年为教体系统一次性增加206个编制,推行编制总数核定后交由教体局管理,将原来的编制、岗位设置到村小、教学点调整以镇为单位设编设岗,这一举措使全县共增加高级岗位104个、中级岗位96个,在改革中“做加法”化解乡村规模小的学校教师无岗晋级的矛盾,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实施“两项津贴”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为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从教,该县2015年出台《汉阴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并规定乡镇干部执行的津贴同样适用于乡村教师,叠加执行让乡村教师待遇大幅提高,当年全县1370余名乡村教师享受“两项津贴”达730余万元,年收入平均增加了5238元。

在提高待遇上做“加法”。2017年初和年底连续两次调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重点向边远山区学校、村级小学、教学点倾斜,从最初的50至500元调整到100至1500元,人均每月超过400元,仅2017年全县1320余名乡村教师享受“两项津贴”达到1160余万元。

“山区教学条件虽然差一点,但这几年待遇不断提高,2017年两次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再加上乡镇干部津贴,现在每月多拿1720元。不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怀,打心底感到温暖。”距离县城近80公里的漩涡镇上七小学教师刘学开心地说。

乡村教师希望调到川道或县城学校教书是一个常态心理,但现在,汉阴县的老师们却想去偏僻的农村学校任教,这种“出城进山”的逆向流动得益于科学合理的流动办法和激励机制,“实施两津贴、搭建五座桥”让农村教师更有获得感。

该县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试行)》,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形成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良性循环双向流动,并搭建“对口支援桥、能手考核桥、留乡待遇桥、干事创业桥、职称晋升连心桥”的“五座桥梁”,四年来公开合理流动684人,交流轮岗520余人,200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

王媛老师告诉我们:“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各种政策鼓励优秀教师服务薄弱学校,我到城关镇五一小学支教挂职,想带动农村更多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而且在城区没有两项津补贴,现在每月拿450元,这就是乡村教师辛福感。”

青蓝工程让乡村教师拜师不出门,为鼓励省市级教学能手到农村任教,对在乡村教师岗位工作的省市级教学能手每人每月补助500元、300元,在城区工作的补助200元、120元,目前有20余名省市级教学能手到农村学校任教,引领培养了200余名县级教学能手。

“互联网+教育”——让城乡教育迈上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了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跨越学校和区域的界限、跨越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仅能够缓解区域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也能在区域内让更多师生同步聆听优秀教师讲课。

两年来,该县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5个校园录播室、5个校园电视台、4个智慧校园示范点,与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打造STEAM示范校2所,建成学生云计算机教室2个和校园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视频会议室1个,为实现信息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网络搭桥连接城乡互动学校课堂。“以往全县大型活动山区师生无法看到现场,如以前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和‘文明小公民’表彰大会只能听别人谈感受,无法观看到现场氛围,如今有了网络直播,师生们在校就能观看现场受到教育和感化,有了互联网确实方便。”这是山区教师经常谈到的互联网好处所在。

网络互联互通互动实现精品示范课堂直播。“今天的语文课《祖父的园子》,直播分享给该县网络所覆盖到的每一所学校,课堂效果非常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观音河镇中心小学教师看到实验小学老师课堂直播后发出感慨。

该县有机整合了全县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等系统,通过网络互动实现网上教学、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网上互动课堂教学等信息化教学,以实施“班班通”工程为突破口,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区域网络教学教研互动平台”,投入100余万元建设了两套网上阅卷系统。

网络学习是当今一个重要平台,县局信息中心负责人说:“教师注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92.9%,上传优质课600节。近年来小学微课、幼儿园数字故事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创客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多次在中省市获奖,中小学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中鸣超级轨迹赛获省初中组一二等奖,这一切荣誉很大程度源于互联网搭建的平台。”

目前该县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普及,92.9%的教师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为迈上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教育共同体——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前进发展,该县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大学区办学、高标准建设卫星学校办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均衡发展强劲有力的“助推器”,以强带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全县教育迎来了“同步迈进、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为使学校间办学水平差异进一步缩小,助推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发展。1月8日,汉阴首个教育集团化办学正式成立,以凤台小学为轴心,以城关镇草桥小学、三元小学为集团化办学成员校,汉阴成为全市首个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县。

集团化龙头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联姻,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凤台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凤台小学副校长曹雅介绍:“集团内学校在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以‘理念统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均衡发展、共同提升’为宗旨,确定‘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集团办学理念。”

“作为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一学期来,凤台小学以走教方式派心理健康教师、艺术学科优秀教师到我们学校上课,在提升薄弱学科教师水平实行一对一帮扶,我校派专业美术教师蒲平凡给其他两个学校上书法课,并录制教学视频作为课下辅导资源。而且定期开展校际间学生主题活动,转变村级小学管理理念,提升了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草桥小学校长刘康华如实地说道。

为让集团内成员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曹雅介绍:“本学期凤台小学与三元小学互派两名教师,草桥小学与凤台小学互派一名教师,解决各校专业教师配备缺口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

推进“大学区”实行优质资源共享。2014年该县出台《在全县实施“大学区、督学责任区、教研协作区”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方案》,中小学幼儿园共确定了17个学区,形成了区域合作共生机制。

在管理上实施一体化管理、捆绑式发展,按照以强带弱、协作联动、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学区长的带领下逐步实施“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的“九统一”,每个区长学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包抓带领两到三所弱校,促进薄弱学校提等升级。

实验小学校长黄海燕介绍:“成立大学区后,我们选派了1名中层领导和1名省级教学能手到成员学校杨家坝小学直接参与管理和教学教研,在短短的一年里,无论从管理、教学,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而且原来进城择校就读的孩子逐步回流,这就是实施大学区办好农村家门口学校最好的见证。”

抓好大学区内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菜单式”送教送培成常态。县教研室通过名师工作站、省市级教学能手、教研员、区长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研修团队,通过示范课、课例诊断与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弱校教师实行跟踪培养、面对面零距离培训,使大学区内各学科教师间互帮互学,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高标准建设城区周边“卫星”学校。针对城郊及周边学生进城“择校、择师”形成城区“大班额”现象,采取措施增强城郊及各镇中心小学办学吸引力,按照城镇学校建设标准对城郊的五一小学、太平小学、杨家坝小学等农村完小进行改扩建,建全建齐高标准部室和运动场、学生食堂餐厅等。对镇中心小学建设高标准的学生宿舍,配套建有洗衣房,宿舍内配备了空调、储物柜、洗漱架和床单棉被等设施,配优配强师资办好乡村每一所学校促进均衡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通过倾力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布局促进均衡发展,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实施交流轮岗支教制度,推行强校牵手弱校共同提高等措施,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光和热”辐射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如今走进乡村,最优美的环境在校园,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风景。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办有质量有特色的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