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对教师而言,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底蕴,还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使人宁静淡泊。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爱阅读,尤其喜欢诗词,读诗使人优雅淡泊,品诗让人灵秀透彻。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再次点燃了我对诗词的激情,于是网购了好几本有关诗词的书来一读解渴。其中我最推崇《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这本书,在故事里品诗读词,读来深感寓意无穷。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更多的诗人,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情感人生,清晰领略了古代历史的细节,反复品味了唐诗宋词的意蕴,深切感受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作者季风将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解析得非常细致,涉及的典故也被娓娓道来,生动地再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很多诗词鉴赏里难见的冷知识,其中几个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掩卷沉思,耐人寻味。

首先,我重新认识了杜甫。第四章“现实主义情怀,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里就对杜甫的《兵车行》进行了系统挖掘。看完后,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更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多角度的解析,使我更能够体会杜甫对现实的揭露,以及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历经多少朝代的更迭,再没有第二个“诗圣”。年轻时我喜欢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率性,喜欢他“一醉累月轻王侯”的狂傲孤独,他完全不计后果的潇洒浪漫,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气场。人到中年尝过人生百味,读到此处才慢慢懂了整天忧国忧民的杜甫,他凄苦漂泊的哀叹里,他穷困潦倒的坚守中,是对苍生的厚重悲悯,是对人世的辛苦宽容。想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何等宽广的博爱胸襟,何等悲悯的圣人情怀!高山仰止,这亘古一人之“诗圣”境界。

其次,在第八章,我再次品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发现了作品背后的“乌台诗案”。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原来苏轼的才华横溢并没有给他带来锦绣前程,相反因为自己的言论,连连遭贬,还险些丧命,原因就是被裹进了政治风暴“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时和改革派政见不合,就惨遭迫害入了文字狱。在《狱中寄子由》里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样凄惶惊恐的诗句,后来赦免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也许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骨子里有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远大抱负,只是性格自我率真,过于感性,才致使他的《蝶恋花》都遭人质疑。因为这样青春飞扬的真性情在当时的正统名儒中,显得过于轻薄放纵。而他对政治的不敏感,也使他受尽了攻击迫害的磨难。他在杭州修建苏堤,在海南这个蛮荒之地教化黎民也证实了他绝不会离经叛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被贬黄州时,外出散心经赤壁矶所作。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谈古论今,慷慨激昂,磅礴大气。就在这人生的低谷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传世名篇,风格转向淡泊透彻,豪迈旷达,这无疑是一个文人最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厄运,都要守住自己的玉壶冰心,做一个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王维的归隐辋川竹林,陶渊明的种菊南山之下,都是远离宦海,识尽人间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旷达和沉静。在当下追逐名利的浮躁年代,作为教师,如何守住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慢慢地看年华老去?这不是一句空泛的承诺,而是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竭尽全力地教好每一个学生,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心投入,在家长、学生甚至家人不理解的前提下,无怨无悔砥砺前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时间来见证你我的初心吧!

唐诗宋词就是一杯酒、一盏茶、一首歌、一幅画,或雄浑或秀美,或清新或浓艳,或豪放或婉约,无一不是千百年来岁月淘洗出来的闪闪金星,熠熠明珠,璀璨无比。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古典文化感到骄傲。语文老师更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令人浩气长抒的唯美语言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读诗词教诗词,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学校应神木市教育局的号召,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组织“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的读书实践活动,这无不让人感到阅读原来是如此惬意养心,品读诗词原来如此雅致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