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微传播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它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也产生了一些隐患。这一现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迫使高校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体平台,并通过开放、互动、共享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圈内”,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微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微传播 高校学生管理 微信朋友圈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媒介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在网络应用中微信和微博占有极高的比例。[1]在高校中微博和微信也日益火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有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群体对于微信十分依赖,超过87.5%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大多数学生机不离手,平均每天登录时间在2小时左右。[2]也有调查显示,通信软件(微博、微信、QQ等)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3]微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彻底激活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成为社会以及高校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入微时代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

微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交流模式的变革和特征

1.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模式

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微信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因具备实时传播优势和快速传播的显著特点而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群体社交的重要线上虚拟空间,是他们自我外在化表现、信息传达、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在信息传播这一过程中兼具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以及评论、点赞、跟帖、转发等互动方式,彻底颠覆了大学生传统的交往模式。微信打破了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关系网,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交友空间。另外,大学生也有了直接向外界发声的渠道,微信所提供的信息平台和共享机能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传播信息,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渗透性,形成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

2.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时呈现的特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是以成员的主体性体现的。这一主体性是由他们的大学生身份以及固定角色所带来的,诸如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处境、思维、文化素养等形成的共同体。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善于接纳新事物,又具有极高的创造能力;文化修养较高,又喜欢张扬个性,因此,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也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大学生在朋友圈内十分活跃,乐于表现,且有自己的风格。“套式”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图文实践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以一些具有共识和被群体所接纳的文字形象和图画形象来完成信息传达。这些套式并非全为自己所造,而是在他们不断习得经验的基础上自我解码和理解而来,每个文字形象和图画形象都是一个符号,暗含着主体与图像元素相联系的意义阐释方向,其中一些文字形象和图画形象不一定与生产者所试图传达的意义一致。微信作为一个网络社交平台,它自带一些简单的表情符号,大学生对这些符号以一种自我消化、吸收和意义再造的“我化”方式加以运用和理解。这一特征正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主体性凸显的有力证明,他们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社会实践“空间”中自负且任性地发挥主体性来展现自我,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拥有平等分享和自主提供的权力。微媒体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表达方式和信息形式,在微媒体中大学生不再“谨言慎行”,他们在微信圈内根据自己的意愿畅所欲言,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无主题、娱乐化以及碎片化等特征。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1.微媒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高校学生管理形成的挑战

微信朋友圈首先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最为快捷的渠道,是实现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知情权和自由言论的有效途径,也为大学生拓展思维、平等学习、勤于沟通提供了机会。但是,微信朋友圈的负面影响也在悄然显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缺少对社会事务准确判断的能力,在网络中的道德选择也往往处于迷茫状态,让他们完全暴露于开放性的庞杂信息之中是十分危险的。微媒体中信息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传播,人们不受身份、地位的外部限制、束缚而自由地表达,因此存在言语和思想失范的可能,甚至构成违法犯罪。朋友圈半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不顾忌后果的宣泄途径,会引发道德滑坡、语言暴力化等问题,也会传播一些负面信息。

可以说微博和微信的空前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微信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使得传播监测十分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跳过管理者直接与外界对话,造成监管空白。可以说,微博和微信冲击着传统学生管理者和学生形成的身份鸿沟关系,冲击着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给高校学生管理者带来较大困难。

2.微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对策

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跟上信息化的潮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应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新特点,构建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官方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需要。平台建设中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关注时下社会与校园的热点、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关注他们的交友及社团活动等,设置相关栏目吸引广大学生注意,主动参加。第二,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群体自发成立的微媒体群和朋友圈,并积极地以适当的方式加入,融入大学生的朋友圈内,不断与学生交流达成对话与共识,以便了解学生信息传播状况。学生管理者要采用“亲民策略”,多与大学生交流,观察和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学会用他们的表达方式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三,在一些特定的朋友圈内,管理者应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可以化身为普通一员,将学生推选为群主,采用学生自治的民主管理方式,弱化管理者和学生的师生身份对立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化和有效性。[4]第四,在重要的微信朋友圈内,管理者应当成为舆论主阵地的领导者和“意见领袖”。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深刻认识“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出现不良舆情时及时作出反应,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疏导和引导舆论走向,激发群体正能量。

结 语

微时代提供了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碰撞和对话的可能性,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平等、合作、沟通成为这一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主题词,要将灌输式和控制式管理转换为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对话式,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充分享受微媒体带来的便利之余,不脱离学校的管理。同样,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以开放、互动、共享的态度,运用微媒体工具融入学生群体,对海量化、多元化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信息鉴别,对舆情和事态发展的走向进行预判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要预防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出现偏差,时刻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在网络活动中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活动,并对网络上的不同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自觉作出选择。[5]总之,微传播蓬勃发展是当下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正视现实,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借助微传播平台开展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认知、网络礼仪、网络行为规范、网络安全教育等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自律、自省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微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杨、石翠:《基于舆情扩散路径分析的微舆情治理研究》,《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7期,第26页。

[2]孙玉、崔涛、刘岱:《“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以微信为视角》,《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47页。

[3]魏法汇、岳松:《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效用研究——以山东省十五所本科高校为例》,《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7期,第62页。

[4]魏占祥:《虚实相生,微信公众平台助力高校班级管理》,《科教文汇》2017年第4期,第132页。

[5]何广寿:《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9期,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