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引出本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高校的调研与访谈,展现了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而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及优化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与内涵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让高校学生真正从心理层面上理解和认可诚信、感恩、服务社会、理想信念等道德品质与优秀素质的内涵,更难知行合一地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文关怀是建立在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从死板僵化的理论教育入手关注学生个体,更深刻关注每位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动态,从亲情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活困难、同学关系等多角度入手,切实关注每个同学的成长历程。心理疏导是在以往“治标不治本”的思想教育基础上,从疏通和引导两个层面入手,首先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不解、消极情绪;其次从积极、正面、善意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所面临的人和事。在新时期,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更是打破传统教育效果不佳的新探索。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微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以“微时代”“互联网+”为主导的社会革新与变化中,高校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学生普遍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自媒体时代对于热点、焦点、突发事件的宣传也让“象牙塔”中的学生完全处于社会乱象之中,由于学生有时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会出现个体或群体性的学生管理危机。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有效避免学生安全隐患、拨正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民办高校学生相比公办高校学生而言,具有个性更加张扬、管理难度更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特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迫在眉睫,从心理疏导和点滴关怀入手,可以有效避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秩序紊乱,督促民办高校学生成长成才。

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课题组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先后在陕西省8所民办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调研。通过对这些民办高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的访谈、对辅导员开展问卷调研、对学生进行随机调研等采集了数据,目的是全面了解陕西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开展现状。

1.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覆盖率与开展频率

通过对陕西省8所民办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结果发现:样本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开展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工作。即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样本学校100%开展,每所学校的开展方式主要是学校牵头——各学院辅导员安排计划——具体在所带班级学生中开展实施。通过对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代表的访谈调研,统计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覆盖率(每学期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学生占总学生的百分比)平均为60.2%,各学校差异较大,有些学校针对每位学生都开展过心理辅导,有些学校仅针对个别有问题隐患的学生开展。以每学期针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与和心理疏导的开展频率(以包含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的工作日志记录为准)计算,平均每位学生每学期接受过8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陕西民办高校普遍开展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的活动与干预,覆盖范围接近学生的2/3,平均每月开展次数为1.6次。

2.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方式

在样本学校中,按照学院、年级等分层抽样,平均每所学校各调研50名学生,合计调研400名学生。经统计,有效问卷318份。其中,近一学期,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方式中,81.8%的学生参与过团体心理辅导(260人),99.1%的学生参与过含人文关怀色彩的班会等集体活动(315人),27%的学生接受过个体的心理疏导(86人),41.5%的学生有过个体关怀经历(132人),50%的学生经历过辅导员的谈心谈话(159人)。可见,陕西省大多数民办高校均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固定班会,个体心理疏导和个体人文关怀的开展约为30%。

3.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意度评价

为了测度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实施的满意程度,课题组分别针对每所样本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辅导员代表、样本学生开展了满意度评价调查。按照对学校近一个学期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评分数值为0至100中的整数),经统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自评分>辅导员自评分>样本学生评价得分。学生对于陕西民办高校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满意度为67.5分,属于合格或及格等级。

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

1.以集体性辅导为主,缺乏个体化、个性化疏导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陕西民办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全面实施开展,主要以集体性活动形式为主,个体化、个性化的心理咨询与疏导仅占1/3,相对比较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精力、时间有限,一名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大多在100人以上,很难做到个体化、精准化的关怀与疏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普遍在辅导员谈心谈话时未能敞开心扉,辅导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个体疑惑与困难。

2.缺乏专业化的技能与培训

在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人文关怀技能策略训练等。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人文关怀流于形式,停在表面,不能直击心扉,让学生发自内心受到感染与鼓励;心理疏导方法不科学、不专业,未能起到有效解决心理障碍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对学生产生不利的伤害与刺激。

3.缺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保障体系

由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属于柔性学生工作,很难利用指标、数据等量化评价。因此,一线辅导员切实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没有直接经济利益上的体现,由此便形成了流于形式、停在口号的政策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陕西民办高校应出台切实可推广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措施,让辅导员有干劲、学生有热情,进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对对策及优化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新阶段、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的适时调整。“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拓宽思路,把握机遇,努力探索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1.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对其自身发展的自知、自觉、自主和自控程度,主体意识越强,对其自身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其价值选择的能力就越强。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就学校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事项,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就校园中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进行曝光并展开热烈讨论,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力,强化其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弘扬和培育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积极关注、参与和创造的精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遍布校园的LED条屏、彩屏,以及教学楼宇和学生公寓厅廊、电梯间的刷屏等“微”平台,采用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学生喜闻乐见的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超媒体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2.建立专业化培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思想的引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学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文关怀方式与心理疏导技巧,应注册使用专门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微信,与学生互相关注并加为好友,这样只要学生登录微博、微信就能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博、微信上发布的内容,学生通过分享还会以“核裂变式”瞬时迅速传播开来,从而使更多的青年学生看到,从中受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与良性互动,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双向激励保障体系

“微时代”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与大众化、参与的互动性与去中心化等特点,间接消解了教师在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主导权与话语主导权。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积极加强师生之间建立在平等地位基础之上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建立以学生评价为主的辅导员考核体系,促使辅导员教师全身心投入,真正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张倩:《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1期。

[2]周剑:《高职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职教论坛》2016年第34期,第7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