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须担负起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祖国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以思政课为主渠道,通过创新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集聚精神食粮。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校 思政课 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最主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应紧抓思政课教学这一主渠道,把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自信作为思政课的重要有益补充内容。

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源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自省力和发展力。中华文化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创造性、变革性,5000多年来,经过无数圣贤先哲的不断创新,使中华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也是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绵延发展,不断焕发青春的根本原因。

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是发自于内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改革发展大潮中,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多次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对我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儿女在生存发展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孕育出勃勃生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政课最基本的要求,思政课必须科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广大青年一代对我大中华文化的逐步认同,并努力传承和不断创新。

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

1.“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这一内在精神力量的助力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同时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也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有文化的地域必然能诞生优秀的企业,例如华为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之所以能长期发展就是因为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也在为经济发展作引领。文化也引导着社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对国家的文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2.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化自信来推动

近些年来,我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受到了一些错误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涉世未深,因辨别能力不强而受到迷惑,对传统文化出现怀疑,引起思想混乱,影响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只有教育青少年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使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使他们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7]

3.抵御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与侵蚀需要文化自信重拳出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量的不断丰富,世界各国互联互通,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甚至出现价值判断迷茫。因此,只有在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地判断不同文化的优劣所在;只有对异域消极文化冲击给出最有力的回击,才能抵御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媒体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外来文化思想不断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了追求物质利益至上的目标,盲目崇尚外来文化,忽视甚至贬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因文化自信力不够坚定,明辨能力不够强大,其思想意识更易受到冲击,目前大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文化自信感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充分

部分大学生对我们的一些文化魁宝如“四书五经”《史记》等经典巨著根本不知晓,对诗、词、曲、赋、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和礼仪等认识不足,甚至有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文化,但其却对外来文化盲目追崇,追求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产品,用物质需求目标的达到与否来衡量一切,陷入了物欲横流的人生追求浪潮之中,不可自拔,导致现今部分青年一代形成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极其错误的人生观。

2.对我国革命文化逐渐淡忘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过程中,老一辈革命家以忘我的精神和不朽的光辉事迹凝练而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奋勇拼搏,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这些革命精神的内涵不了解,不愿意吃苦,大部分学生觉得革命文化精神只有在革命年代才适用,在当今和平年代根本就发挥不了激励作用,没有用武之地。

3.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抵触状态,盲目崇拜繁杂的外来文化

部分西方国家趁机通过各类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大量输送资本主义价值观,而一些大学生因缺乏辨别能力,只看到外来文化的吸睛点,却看不到其消极面,未能从实际出发,一味用外来价值观念来衡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现象,对比标准使用不正确,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是极度片面的,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对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触的种种现象。

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自信与他们对我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认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提升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关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且已迫在眉睫。因此,作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堂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

思政课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和多样性的课外活动,相对于课外活动,思想政治课堂具有教学时间、地点、内容和师资长期稳定的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

1.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并熟知我们的民族文化

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端正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入探究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礼、智、信等理念的精髓,并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勇于实践。革命文化在当今依然需要传承,并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文化,要通过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可以把中华文化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在四个学期的思政课堂上穿插介绍,教师通过线上传统文化知识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在上课时再给予补充,把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思政课考核的内容之一,从客观上给学生创造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2.创新传播文化的方式和载体

学校应创新传播文化的方式和载体,如通过微课堂、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思政课堂吸引力,还可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专题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应结合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相关内容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可以走出教室,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学生逐步了解、认可中华文化。学校还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节庆日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猜灯谜、拔河比赛、传统曲艺表演等),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渊源,感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价值,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3.培养大学生的甄别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明辨能力,首先应改革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用小班授课并采取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给学生创造“论辩”机会,定期以社会聚焦点为主题组织讨论、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辩论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甄别吸收能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文化自信力的新青年,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3]《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主持》,新华社,2014年2月25日。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9月25日。

[5]孟祥夫、江琳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人民日报》,2017年3月9日,第1版。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7]陈晋:《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理论导报》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