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技能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过程、方法和评价等要素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能力 会计 实践 教学模式

问题的提出

调查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问题,造成我国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高,使高职院校丧失了职业人才的竞争优势,也使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如何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针落实于会计类专业,就要调查分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摸索出一条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高职特色的会计类人才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定位不准确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单模仿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本科课程类似,重视会计理论教学,虽然加大了实训实践的时间,但只是实践时间的扩大,忽视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升。

2.对职业能力认识程度不足

对职业能力认识程度不足的突出表现是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相互混淆,仅仅认为学生掌握了会计基本技能、财务会计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等就具备了会计职业能力。

3.选用的实训教材跟不上社会需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实训课程使用的基本是教师自编教材或网中网、福思特内置的实训软件说明,实训资料连续几年几乎无变化,最终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陈旧,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涉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实训软件更新慢,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速度,营改增的变化、金三系统上线等税收政策及征管方式的转变等都未涉及,学校的实训资料及软件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4.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认知实习”是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实习课程,为期两周,共计24学时,一般是第一周参观企业或听专家讲座,第二周进行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而紧接着又进行为期两周的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以至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和专业认知实习内容有所冲突,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增加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并未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全面的认知,反而降低了其学习兴趣。

5.实践课程设置导向不合理

如今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越来越全面,而学院把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设置为提高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大三会计专业学生就实训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适用性等内容进行了访谈,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较不适用,仅有极个别学生满意。

6.会计专业师资结构不均衡

学院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极少,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院,没有企业锻炼的相关经验。学院虽然聘请了部分税务或会计岗位的企事业工作人员辅助教学,但是兼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准确定位

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贴近岗位设置的操作过程,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管理或预测能力、自学能力、职业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

2.完善实践教学过程

(1)实训前准备阶段——布置任务,学习小组讨论

实训前先利用微信群或QQ群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学习小组讨论应如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学习小组的组成标准最好以性格、合作意向、兴趣等为主。

(2)实训阶段——小组展示、教师讲解、小组互评

①小组展示。各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应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将固定的步骤转变为学生更易理解的步骤或形式作品展示给大家。

②教师讲解。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作品,可能会偏离任务方向,教师发现问题后,总结学生易错点,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走出来。这里的引导,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概念或步骤,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③小组互评。学生实训人数众多,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间互评,是学生以平等的身份相互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弥补教师评价的不足。

(3)实训后阶段——总结反思

课后师生应对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总结与反思。如,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实现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哪里做得比较好,值得以后继续推行等。该环节为教师改进和完善课程提供了有利信息,同时,此阶段是学生完成实践后,对实践内容的总结与反思,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需要将工作任务和实践内容相互融合,在实践中建立任务与知识间的联系。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一般是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任务。如,“会计电算化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建账,搭建基础档案,进行总账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款系统、供应链系统等模块的初始化、日常化处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在案例教学中,难点在于案例的切入点,所以寻找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了案例,师生共同讨论,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等,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

(4)角色扮演法

现实中的业务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扮演法正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其内涵是师生各自饰演不同角色,不同学生完成不同角色,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实际上是分岗位练习的模拟练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岗位专业能力,利于其职业能力的提升。

(5)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归纳知识,将相关的不同概念融合在一张图表中,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步骤繁多,学生如果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容易错误理解概念或混淆知识点,这时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作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把理论或实践知识条理化、图形化、结构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学徒制试点法

“学徒制”可以说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学徒制曾一度衰弱,但如今它却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存在于职业教育历史嬗变之中。现代学徒制试点在理工科类专业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在文科类专业中却是很少涉及。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存在困难,如企业考虑到财务机密等因素,不会让实习学生接触真实的账务,学生很难进行深入了解。要解决这一困难,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引入学徒制试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通过构建师傅带徒弟的平台,把企业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到、摸得着,实现与实际工作的无缝链接,从而取得高效优质的实践效果。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模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定位不同,评价也不同。对于教学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标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每次实训都进行评价,有学生自我考评、小组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对职业能力的考评。对于每一次实训,学生都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最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冷昕、陈国斌:《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改革思路探索》,《经济师》2017年第8期。

[2]朱勤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2期。

[3]李金玉:《A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研究》,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张水莉、郑华、孟庆超:《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