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国内很多林科类、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但大多艺术院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上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文章通过对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及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提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 风景园林 艺术院校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变革,风景园林设计的内涵和社会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发现,风景园林设计的技术性远不如观念性重要。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从物质设计转向战略设计。无论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是社会背景的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大多来源于建筑环境艺术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了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艺术院校景观设计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原有艺术专业的框架内进行的,教学时多采用连续授课的模式,即一个学期5~6门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集中连续上课直至结束后开始下一门课程的学习,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又多效仿北京林业大学等风景园林专业名校的课程设置,然而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出现了不少教学中的矛盾。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设定,进而对于教学模式的设置也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大多艺术院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通过与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所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相比较,艺术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连贯性,缺少工程施工类内容,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教学缺乏地域性特色。

2.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及时,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节,过多地强调展示效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

3.大学一年级普遍为美术类课程,且未能与专业接轨,使专业知识学时大幅压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4.植物领域的知识学习一直是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软肋,只有个别院校开设有种植设计课程,少有院校开设专门的植物类课程。

5.缺少设计规范类课程,缺少现场教学环节,且设计实践水平亟待加强。

6.知识面狭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当向着更为广阔和综合性的领域发展,故步自封,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将阻碍学科的发展。基于新时期背景及现代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据可依。

1.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原有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讲——听——练——理解——应用”的五阶段共性教学模式,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以学生自身为主的教学模式。前者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后者则淡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提炼、精选,形成全新的多样化组合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

2.归纳型教学模式和演绎型教学模式同步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来源于中国的思维模式,演绎型教学模式则来源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两者均有长处也都有不足,必须互为补充、交替融合、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应充分考虑两种教学模式的同时并存。

3.由“教”到“学”,由“接受”到“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教师的教上。而杜威提出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并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各有利弊。一直以来,接受式的学习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发现和探究的成分极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自身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当前,有必要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强调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一个具有探索与合作能力的学习者。

4.传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新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和幻灯片的应用,而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势在必行。

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针对艺术院校自身的特点重新构建专业研究方向

根据前面的总结与研究,本着突出优势、弥补不足的核心思想,将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为:风景园林设计创意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乡土景观规划三大模块,从“艺术”上出发、在“创新”上着眼、用“实践”来整合和优化,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的发展,更凸显艺术院校的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应齐抓共管, 尤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它是联系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桥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整合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应用为核心,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使命,意在使学生在参与、完成设计实践项目的同时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此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竞争力,以及合作的设计企业都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与国际接轨,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培养竞争意识

如今,国内外已经举办了许多针对园林设计专业的大型设计竞赛,本科期间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一次设计竞赛,由专业教师辅导,计入考评成绩,以此使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体系的同时更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教学实践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园林学术大讲堂”,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4.搭建专业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国内、国际的风景园林学术会议探讨;支持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国内外的访学,加强学生全球化学术交流;校内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园林设计师之家、手绘联盟、插花协会、盆景协会等,借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建设学科基地,尝试用人单位和校园的双导师培养模式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提出探索融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通过建设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研中心和培养基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在教学方面调整教学计划,并采用合作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辅导的全新培养模式,力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风景园林专业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中,必然要通过共同治理的互联与共享,从大量专业知识传授到专业知识的原型传授和自组织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从理论课到设计课再到理论、设计、评价三位一体。总之,教育的转变、转向、转型,探索新的思维方式,都需要注入面向未来的思想活力,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艺术院校应通过规范办学,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加强与国内外院校、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拓展社会服务与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与学院的影响力;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培养、引进骨干教师与学术人才,以高起点、高标准来规划专业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褚远辉、辉进宇:《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22期。

[2]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43卷第12期。

[3]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园林》2008年第1期。

[4]刘滨谊:《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中国园林》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