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学生接受度不高,学习热情不够,学习效果不好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时下热门的学科,是从学生个性和心理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关键词】心理学 思政教育 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现象分析

1.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枯燥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内容比较单一,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课堂沉闷、无趣

高校思政教育课教师的职责仅限于教学,即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本身内容就很枯燥,再加上枯燥的演讲及没有一丝激情的教师,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说话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更严重的是有学生经常旷课、早退。

(2)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高校思政教育课没有把实践作为考量内容,片面强调期末考试,仅仅是背诵课程理论知识。这种唯理论教学导致了一种高分低能现象,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能力没有增强,品德没有提升。

(3)没有跟上时代脚步

虽然多媒体发展迅猛,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硬件设施落后等因素。思政课教学授课手段略显单薄,没有留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空间,只是限于口头表达和书本知识传授。因此,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利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大学生群体过于追求自我

(1)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有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苏格拉底经常对他的学生说的。人这一辈子活到最后才发现认识自己很重要,而且很多时间都在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哲学问题。大学生处在一个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追求自我,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其中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的衣服、容貌、家庭、所有物等认识;社会自我是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别、责任和义务等认识;心理自我是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记忆等认识。

(2)自我意识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脱离了初中和高中时代紧张的学习和考试,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探索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3)学业和就业压力

在毕业等于失业这种严峻的社会压力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没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需要面对就业还是考公务员,找不着工作怎么办,要不要读研,考不上研又该怎么办等问题。这种压力和危机感导致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已经产生了恐惧感及对自己不合理的判断,导致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威胁

(1)互联网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把整个地球联系成了地球村,渗透力很强,可以方便学生去发现世界和认识世界。同时,一些课程是网络创办的,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给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

(2)互联网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对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未形成的大学生而言,有些事情还没有自己的判断和衡量标准。一些社会事件,诸如反动、暴力、煽动民族纠纷、色情、淫秽等在高校中传播,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时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就能够体现出来了。相比中学生来讲,大学生群体更难管束,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还不成熟,而且经验也不足,对互联网信息无法进行明智合理的判断。

4.师生关系不融洽

在小学和中学期间,教师就像衣食父母,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难题都会关注。但是,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教师的职责逐渐变成了授课,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所以,在授课模式上,很容易出现填鸭子式教育,缺乏和学生进行沟通,没有沟通的教育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的。

心理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发

1.心理学更关注人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学家关注的是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学应该更重视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机械操作方法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人的心理,主张用整体思想代替还原思想,提倡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学基础知识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懂得接纳自己和客观评价自己。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提升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投入到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程度来讲,心理学和思政教育所做的工作都是思想层面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说服的过程,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识。

2.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

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结合产生了心理学,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最基础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深度访谈、脱敏疗法、认知疗法等。

这些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说学科不同,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共通的,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优化思政教育工作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3.心理学更注重学科交流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学科,可以说,心理学与各学科互相交叉结合。比如在心理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出发,辩证发展,充分认识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了人的个体性,体现了学科交叉和交流的重要性。

心理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世界观,在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尤为重视,不能仅为教学而教学,要体现出人的重要性。

2.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授课模式

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过于单调和乏味的事情会让人觉得无聊。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应该重视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从课件上多下工夫,精美的PPT给人一种吸引力和崇拜感,适当地加入音频和视频,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吸收效果。高校可以适当转换讲和听的对象,让学生讲,教师听。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形式,比如针对某个热点问题展开班级辩论赛,即兴演讲等。

3.提高师资素质,优化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优秀的学习能力,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往往被忽略了。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情操,自己是否具有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人物这一形象。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这样的教师才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另外,教师还要有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学生才会愿意接近,并协助教师完成日常事务。

结 语

心理学无疑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个视角不仅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还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将心理学知识落到实处,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丁玉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几点认识》,《前沿》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