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为例,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基于园艺技术专业“季节分段,农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过程。实践表明,该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关键词】季节分段 农学结合 高职 园艺植物病虫害 课程改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1],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从园艺行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了“季节分段,农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园艺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季节分段,农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改革。改革过程中,我们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后,我们通过对园艺13040、13041班,园艺14042、14043、14044、14045班等班级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园艺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广泛,具有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园艺生产中常见病虫草害,具备园艺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控能力,达到“花卉园艺工”“绿化工”和“植物保护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为学生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2.课程总体设计原则

我们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根据园艺植物生产行业的特点,按农学结合的要求,灵活多样地采用项目驱动、过程训练、岗位实训、农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课程作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现场分析和解决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制订当地主要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计划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热爱农业、服务“三农”的思想、实事求是的学风及艰苦奋斗、创新立业的敬业精神,毕业后能胜任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产管理的岗位。

课程内容的创新

1.课程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园艺技术专业创立的“季节分段,农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模式要求按照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园艺行业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按季节分阶段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求在学校与企业(生产单位)两种教育环境中,通过校企合作、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此,我们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过程训练、融实训项目与职业工种考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启发讨论教学、现场教学、实战训练实践技能教学等教学方法,将直观、实练、考核、全真操作融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凸显“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特点。

2.课程内容的安排

以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切入点,以高级植物保护工的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来构建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设计了昆虫识别、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识别、无公害用药技术、果树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预防治等5个学习项目。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学生应掌握课程要求的18个技能环节。

教学改革

1.根据行业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园艺植物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其生产周期长,设施化程度高,果树从种植到结果一般需要3~5年,果树各器官的生产发育周期通常是一年,蔬菜、花卉生产都各有本身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所以,本门课程的职业能力训练应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具体思路如下。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学习,通过布置综合性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在课余时间用网络资源自学或复习;给学生推荐与果树、蔬菜、花卉生产相关的优秀网站,使学生了解省内外及国内外果树、蔬菜、花卉生产的相关信息,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基本技术(植物检疫、农业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可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训练,以校内外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主要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可采用岗位实训和农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利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分小组到不同的企业(如农资企业、果树、蔬菜、花卉生产基地等)进行岗位实训,培养职业能力。通过岗位实训,学生不但可练就熟练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学会与人共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

此外,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设技能实训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过程参与果树、蔬菜、花卉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的实训。要求学生不但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课所学的各种单项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而且能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熟练和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实战式训练教学等特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板书、标本、挂图、图谱教学外,还可大量使用幻灯片、投影、录像,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使用精品在线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平台进行部分内容的自学,提交作业,参加讨论等。学校还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园艺植物生长规律,分季节进行田间现场教学。

加强学生社会服务参与度,深化产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兴趣小组和社团协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教师可作为协会的咨询顾问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

鼓励支持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田间调查及部分室内实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综合实训,将校外实训基地运行及企业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既通过学生实习为企业提供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咨询与技术指导,又通过社会服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素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理论考试成绩不再是课程成绩评定的唯一途径,强化平时技能实训项目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评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技能操作的考核,提高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同时,注重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校外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定。考核过程中,还要注意体现职业资格的考核要求,结合各职业工种的资格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考核指标。

改革效果

通过对13、14级园艺专业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表明,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综合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实操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园艺专业学生在“花卉园艺工”“绿化工”和“植物保护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通过率从改革前的80%提高到95%以上。

参考文献:

[1]陈绍军、安华萍:《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解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期,第240-241页。

[2]吴晓云:《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与实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99-103页。

[3]刘志萍、陈力、吴俊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867-18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