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调整自身的模式,来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从国际化背景出发,简要分析我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 应用型 会计人才培养

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际经济活动相对更为频繁和密切,而这些国际化的经济活动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迫,尤其是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并具有丰富的国内会计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数已经达到2000万,从业人员的数量是巨大的,但是在2000万的从业人口中,只有不到40万人从事的是高层的财务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不断向好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重视,经济全球化催生大量跨国企业和国内外企业间开展国际业务,会计实务的需求进一步催生了高等教育界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视野的国际化转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专业适应新的国际化市场规则,在具备一定本土会计经验的基础上,熟悉国际市场的会计准则,更利于在企业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参与企业决策,并作出积极的投资和预测建议。从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角度来看,高校应以培养新型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会计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在具体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适应国际化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会计从业基础技能,还要注重对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缺乏国际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管是国际化人才还是服务于本土的会计人才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以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设定培养目标时需囊括最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会计、管理和经济等各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也有面向公司和事务所等高级别的会计学历教育,甚至是会计硕士等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在后续的继续教育方面也可提供广阔的深造平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重视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为主,但是忽视了学生在工作后所应具备的分析表达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在我国的“营改增”税制改革实施后显露得非常明显,经济领域的理论和改革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会计专业人才即使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快速变化的实际会计事务工作中要迅速地适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一般是三到五年的培养时间,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到学生毕业循序渐进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知识,课程内容涉及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得到满足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会计综合事务,但是缺点是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方面缺乏合理性。例如,在销售领域的售后回购业务中,按照市值重于形式的原则会将其回购业务确认为融资业务,而不是销售业务。教材中的分类一般是按照法律形式对业务进行确认的,以复式记账的形式记入销售和采购两个环节,并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同样的一笔业务被分置于不同的学科之下,而不同学期开设的多门课程让学生对同样的一笔业务无法建构一个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业务的发展还要受到内控和税务的监督,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在不同学科下同一业务的片段,而不能对某一业务进行综合解决,这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背离。

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开设专业的ACCA课程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该课程的开设是在基础的会计课程上增设西方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课程,并没有专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应用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国际会计思维的培养上严重缺乏相应的课程。部分高校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评价标准过高,将14门ACCA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要求完成全球统考,这会导致学生的国际会计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3.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实习阶段是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安排的会计实习岗位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现实的会计岗位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会计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会计实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面作用大于实际,造成这种流于形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高校的扩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人数庞大,作为高校而言,难以满足所有会计人才的实习需求,对实习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情况进行追踪也是浮于表面;其二是会计财经类的工作岗位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核心和机密岗位,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核心,而会计实习生的流动性大,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也不愿意接受短时间的流动型实习学生。国际化会计人才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更是受到多方面的桎梏,要具备国际化会计事务环境一般就要选择跨国公司或者是外企等有国际业务的单位。而实际上对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国内单位也有很多,如,国内的政府审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都需要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而这些单位的工作地点是在国内,这对毕业生而言是具有更强吸引力的。但是这些单位对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相较于国际业务能力,还需要对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下进行的实习,要处理好本土的会计人才需要和国际化会计人才能力需求的双重培养。

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要满足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高校不仅要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更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更要在课程设置上兼顾会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指导目标上要培养精通国内外会计和审计的相关理论、能够运用基本会计相关的专业英语和财务软件、适应多种不同国家背景工作单位环境的复合型人才。现存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的财务、审计和管理、税务等课程都是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各科目之间的相互融合,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要将会计实务的整体流程作为学习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在会计实务的流程中,以企业的运用过程为顺序,依次学习相关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和投资,以及利润分配等活动,对在此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会计业务依次进行学习,包括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岗位安排和分工,每个岗位所涉及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体流程有系统性的理解。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要做到相互配合,以预防在不同专业课程下对同一会计业务的交叉理解产生混淆。

2.注重应用技能培养的会计实习

从现有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是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实际的技能应用和素质培养还有所欠缺。对高校而言要加大与会计类企事业单位的校企合作力度,不仅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会计工作的最新动态,也要让学生树立实践高于理论的学习意识。校企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查漏补缺,体会到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反过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从学生自身来讲,会计实习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会计学习和会计工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有更深切的体会,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提高职场的适应性。在高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给予在校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学习,并为学生的实践选择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引。

参考文献:

[1]姜昕、昝书林:《基于国际化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第669-673页。

[2]刘珈希:《会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职业教育》2016年第29期,第153页。

[3]蓝图:《构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8期,第361-362页。

[4]谢琨:《会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当代会计》2016年第3期,第78-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