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历了多次改革。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与省会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无疑经历了更深刻的变化。随着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方针的变化以及高考英语测试方式的变革,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给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挑战的内、外两方面教学生态环境,以期对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方式改革 互联网时代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SGH17H13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编号:17JK0125);陕西理工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SLGKY2017-36);陕西教育厅教改重点课题《需求导向下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MACMAS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子课题阶段成果(编号:17BZ042)。

引 言

陕西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大省,除去西安,地方上还有1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随着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这些本科院校面临着教学转型的压力,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率,课程结构改革和专业教学计划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在整个体系的变革中,大学英语教学无疑受到的压力最大,所面临的困境也最为明显。自1999年以来,国内大学外语教学已经历了10多年数轮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与省会城市高校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学校名气、师资力量亦或是学生水平,地方院校总是走在改革的末端。2015年在与陕西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座谈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不禁感叹:“救救大学英语教学!”

造成这样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教学生态环境,即高校内部原因;另一个来自外部社会生态环境,即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对英语教学要求的降低,或因取消英语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即外部原因。

造成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内部原因

从高校内部的教学生态环境来看,造成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素: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

从学校层面来看,省内几所地方高校已经被教育部规划转型为职业导向的教学型高校,这就意味着为了适应社会未来的人才需求,这几所高校必须要对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重新规划。高校为适应职业导向,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及其课时量要进行重新划分。在课时划分中,大学英语教学首先面临被压缩的局面,由原来的78课时压缩到72课时,再到后来的68甚至64课时。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大学英语一般由读写课时和听说课时两部分构成,压缩课时就意味着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无法完成外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学的“五个能力”(听、说、读、写、译)在课堂上更是无法面面俱到,现实就是为了赶教学进度而放弃部分教学计划,或者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而因缺少监管,学生完成效果几乎可以说是零。压缩了大学英语课时就意味着增加其他课程课时,学生的压力最终又转移到英语课堂上。所以,地方高校的英语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在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或者出现学生把英语课堂当成养精蓄锐之地,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和英语教学。

2.教师

大学英语教师在地方高校内身份认同感普遍较低。作为基础学科,大学英语要完成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相比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相对来说较长,应该说师生关系更亲密一些。然而,现实是作为挂科率较高的基础学科,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受学生待见,学生认为是教师造成他们不及格,而重修补考又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在每个期末,英语教师的评分总是比较低。根据对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最受欢迎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然后是公选课以及基础课教师,这不得不说是大学英语教师的悲哀。除学生因素外,其他专业课教师对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也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英语虽作为必修课,但只是专业课的辅助课程而已,大学英语教师不过是助其完成高等教育的一个助手,几本书反复讲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能和专业课教师相提并论。持有这一观点的甚至还有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他们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低还体现在高校对英语教师学历提高和职称评审的不重视。在每年的教师招聘中,新进高学历教师首先满足专业教学需求,高校招聘外语类博士在全国来说都是较难的,更不要提各地方高校,故只有通过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博士招不来,硕士看不上,造成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人员严重不足。又因为人员不足,很多高校对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不支持,每年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培训基金少得可怜。加之语言类职称评审倾向于专业方向,即使大学英语教师评上高级职称,仍要承担部分专业科目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过度依赖助教和讲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也就无从谈起。

普及型教育性质也决定了学校不会将教学资源大规模地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培养力度不够。部分学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只依赖寒暑假教材编辑出版部门组织的培训、其他外语院校组织的短训班,连同人事部门组织的职业继续教育,统称为所谓的在岗培训。事实上,半脱产攻读高学位、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才是在岗教师提升技能的最佳途径。部分地方高校因教师短缺或其他原因并不支持此类学习,或者在教师学习期间停发放工资、绩效等,使教师无心自我提高,逐渐失去动力。经费投入不足另一个表现在教学设备采购方面,不同于其他科目,大英语教学由基础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练习两方面有机组成,需要建设足够多的语言实验室,动辄近百万的语言实验室建设使得很多地方高校望而却步,转而把资金投向其他学科,而学生想要进行听、说学习,只能将就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际效果非常差。

从学校层面来看,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因素还表现在从业教师待遇普遍较差。除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部分年终奖励,大学英语教师似乎再无其他经济来源,就是申请几个科研项目,所得资助资金也很少。收入不均也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缓慢或停滞的因素。理工科教师除了学校收入外还可在外兼职,从社会企业中获得收入,或者申请巨额资助的科研项目,而仅依赖授课或者为数不多的竞赛奖励的文科类教师只能望其项背。

从教师层面来看,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学历相对较低,高级职称少,年龄分布不合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对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调查发现:全省各地方高校平均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5%,具有硕士学位或硕士学历的占62%,而具备博士学位的仅为3%,其中,助教数量占13%,讲师占52%,副教授占32%,教授约为3%①。而在这些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几乎没有,30至45岁之间占总数的74%以上,45岁以上占26%。从性别比例来看,阴盛阳衰的局面由来已久,根据对省内各地方高校公布的人员性别进行分析,男性仅占22%,因为生理原因,男教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同时,从各高校公布的从业教师毕业学校来看,85%教师来自省内高校,主要分布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及其他高校,还有部分教师是毕业留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学术近亲繁殖”“学术裙带关系”等。坦白来讲,这对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多样化是不利的。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扩招,急剧的扩招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为了应对沉重的教学压力,大学英语教学采取大班上课措施,就是同一专业几个班同时由一位教师授课,或同一教师承担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平均每位教师承担三个合成班的教学任务,每个合成班学生数能达到70人或80人甚至上百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师的工作压力剧增,不仅是平时授课、课前备课、预习、课后作业批改、组织考试和成绩赋分都是巨额的工作量,而每位教师都还承担了读写和听说两门课,其压力可想而知。为了给其他专业课让出更多时间,大学英语教学时间安排得比较集中,平均每周安排三至四天,教师可能会在某天集中上六个小时课,累得筋疲力尽。沉重的教学压力,使教师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来搞科研,对于来自学校的压力,亦是无可奈何。

1999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7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及《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由“大纲”改为“要求”,再到“指南”,表明英语教学应注重校本教学的特点,提倡符合各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政策。《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从之前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逐步转向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或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外语课程与教学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和工作就业的需求,成为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发挥创新潜能的基本工具。还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三个主动适应”的要求,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但受教学、科研、家庭、收入等各方压力的影响,多数教师未能将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反映在教学工作中,就是很多年长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没有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仍然沿用自己以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知识不全面,单一的课堂讲授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年轻教师又过于依赖新技术来强化英语教学的量,重“量”而不重“质”,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感,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此外,部分高校教师将网络教学平台当成其教学的主要手段,将教学任务发布在平台上,由学生自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在后台监控完成的情况,课堂讲授只是答疑解惑,学生没有课堂讨论、反思巩固的时间。

3.学生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第三方面因素源自学生。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二本招生,相比西安高校,地方高校的学生在高考成绩上不如西安高校的学生。从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第一志愿填报地方高校的考生主要集中在省内的陕西理工大学、延安大学和宝鸡文理学院②,然后是几所新升本学校;从专业方向选择来看,学生主要偏向理工科,而理工科的新生英语高考成绩普遍较低。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写作、阅读比赛和演讲比赛中,地方高校的学生成绩远远不及西安高校学生的成绩,能拿到国家级奖励的更是凤毛麟角。作为高教大省,陕西却不是教育大省,地方高校主要招收省内学生,其语言基础能力、实践能力与来自教育资源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考生相去甚远。而与陕西省内考生相比,西安考生质量也高于地方考生,这就造成了在一开始,地方高校就落后在了起跑线上,想要通过大学教学改变谈何容易。可以说,学生英语基础差也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遭遇困境的一个因素。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目标,缺少学习动力。尽管部分高校转型之后专门制订了学生课程引导政策,然而心理引导没有跟上,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基础差导致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指南》中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更是难以完成。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会在课堂上不听讲,从事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为了就业率,许多地方高校不允许大学英语有较高的不及格率,重修考试也是流于形式,四级不再作为毕业的必要选项,这一系列政策的改变,导致了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造成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外部原因

从外部的社会生态环境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困境主要来自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改革和社会对英语教学性质的不理解。

1.国家宏观政策

首先,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编纂发布的纲领性文件由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再到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前两者是教育部行政性指令文件,是具体的可执行文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后者则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不具备约束力,只是从总体方面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指导意见。从“要求”变为“指南”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外语的教学要求有所降低,尤其是放弃了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要求(王守仁,2016)。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时压缩,学习降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仅存8个学分,华东理工大学为10个学分,华中科技大学只有7.5个学分,广东工业大学有8个学分(蔡基刚,2017)。同时,个别高校实行英语四级通过则可免修,或将其作为选修课,使大批学生在考过四级之后,不再选修大学英语。

其次,高考中英语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从2018年开始,国内部分省份实行高考改革,一是增加听力测试内容,二是实行一年内英语可以参加两次考试,取最高成绩。这一政策变化表明英语作为基础课虽然仍是必考科目,要求增加,但是因为其弹性考试机制,考生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英语学习则可先放置一边,等其他科目复习好了再回头复习英语。这种心理一旦带入高校,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并不重要,只要专业课够好就可以了,英语大不了重修。现在许多地方高校已经放松了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四级证不再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毕业必要的条件。重点高校如此,地方高校更是如此。

再次,在企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中,外语能力不再是先决条件之一。取消外语能力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应该说是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但这一条件的取消,客观上来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是不利的。因为在毕业后,也只有在和外国人打交道、阅读外文资料和晋升职称时英语才有用,作为在国内工作的就业者完全用不到英语,这就使还在大学里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要求降低。

2.社会对英语教学性质的不理解

除国家对英语教学政策调整的因素外,社会和民间呼吁取消英语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此论调源自“读书无用论”,认为随着国家的强盛,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越来越得到国际的认可,中国人应该摒弃妄自菲薄的“文化不自信”,将汉语作为武器保护我们的文化。应该说此论调的初衷没错,希望中国教育不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略,然而,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交流语言是无法替代的。

结 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齐抓共管,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内涵,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特点,加强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增进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要努力适应新变化、新形势、新方向。尽管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工作中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要多于省会高校,但部分高校在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和自我定位后已经作出了主动改变,积极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各专业方向结合起来,在完成本身基础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专业课的建设,与专业课结合寻求新的突破口,有助于高校专业建设,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该转变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学习型和反思型教师不断涌现,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相信在未来,在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将永葆活力。

注释:

①数据来自各高校官网。

②因为陕西科技大学主体迁入西安,故不计算在内。

参考文献:

[1]肖巧慧:《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外语界》2016年第3期。

[3]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

[4]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期。

[5]王守仁、王海啸:《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严梦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评论》 2014年第6期。

[7]李曼华:《新形势下陕西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