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阵地,新媒体带来的多样社会思潮、多元渠道传播以及多元主体的崛起为其主动权建设带来挑战,而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栏目闲置化、教育非常态化等问题也动摇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基于此,高校要把握时代机遇,从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内容搭建、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发展,以期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意识形态 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①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关系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媒体时代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置于一个全新的发展场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在新场域中的主动权研究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媒体时代: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战场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巨大责任,高校想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而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坚定地引领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种主动地位”②。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指南。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③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向全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内容。在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设置,为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更是发展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④。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且必要的任务,高校更是肩负重任。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沟通互动便捷化、信息呈现海量化的时代背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能否顺势而为,把握主动权成为其能否适应新语境,迎接时代挑战的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的力量博弈

1.多样化呈现形式挑战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

不论用何种形式宣传高校意识形态,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和严肃性都难以抹去。而新媒体带来的多样化内容呈现为学生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内容呈现形式更具多样化。且从2009年开始,“90后”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受众和载体的新变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严肃性存在差距。如何实现教育内容的严肃性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切换,用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2.多元化社会思潮威胁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

受改革开放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披上言论自由、学术探讨、历史揭秘的外衣,利用设立项目基金、成立非政府组织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等形式在高校内大肆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罔顾中国现实,大肆鼓吹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倡导学习西方的宪政,要求改变当前人权受限的局面。这些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倡议听上去似乎为中国构建了一幅美好蓝图,缺乏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正确判断,无疑为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的推进带来阻碍。

3.多元主体崛起冲击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

新媒体的出现为多元主体崛起提供了平台,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更是为公共话语和个人话语的表达带来了便利。自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如当前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都属于自媒体。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申请账号,发表观点,或者通过评论、转发的形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虽然在传统媒介占主导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但是在移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公众可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自由度显著提升,而高校对于多元主体崛起的管理还未完全跟上。

4.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栏目闲置化动摇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开通了学校和学院两级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但如果对这些平台进行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各高校都存在意识形态教育栏目闲置化的问题。除此之外,百度贴吧、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新媒体平台,更新的内容也主要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相关,缺乏刚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可见,这些平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主场教育的缺失更容易动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新媒体境遇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依托新媒体平台,高校要实现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突破,需从发展理念、内容构建、阵地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期真正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1.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育理念

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可动摇的教育工作,不能因其不可动摇性就故步自封,不求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持续作用必须在教育理念上作一个明晰的界定。“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⑤,所谓“变”、所谓“制”彰显的是一种除旧革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这里强调的“变”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传播渠道、传播形式的变,而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规定是不变的。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身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其发展同时代一起进步、同青年一起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在认知层面获得学生的认可。

2.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搭建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搭建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其教育效果,应该充分调动新媒体平台的各种优势,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融入内容搭建中。以“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为例,除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传统栏目,还可以根据平台的特点,设置“动态播报”“观点评论”“学习研讨”“线上交流”“党务回答”“党课展示”“图书资料”“经典影像”等栏目,这些栏目涵盖了理论性和实践性,静态和动态的展示,包含了文字、图片、视频、对话等形式,在标题上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互动性,更容易吸引人。而且,这样全方位、丰富的内容构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用心,相信丰富、完善的内容搭建形式总有一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3.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

一方面要强化重点平台的阵地意识建设,在前期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挖掘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的新功能,在分析受众群体特征、吸取经验的基础上以更新、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进一步完善对平台的把控。另一方面,强化非重点平台的阵地意识建设。贴吧和微博在关注人数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很多高校因为贴吧的人数众多难以管理,以非重点平台为名将其排除在阵地建设之外弱化对其的管理。这些平台往往因为人数众多、信息流复杂而成为学生舆论汇集的中心,但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将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必须立足全局,多角度分析各平台优势,加强阵地意识建设,避免为其他意识形态入侵留下漏洞。

4.加强内容呈现形式建设

校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尽管都属于新媒体的呈现形式,但是它们又各具特色,相比之下,校园官方网站更具权威性,主要依靠PC端进行浏览;微博内容主要以140字为限,往往具有原创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而微信公众号是一对多进行传播,凭借其熟人网络以及朋友圈的转载、转发等功能,使得信息传播性更高,实现信息高达到率。另外,微信的社交不仅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富媒体传播形式。基于各个媒介平台功能的不同,高校需要区别对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分析各平台的优势,实现多形式呈现,进而扩大其影响力。

5.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同样要加强队伍建设,只有队伍建设到位,才能真正把握主动权。一方面,加强新媒体平台运营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平台运营队伍建设关系平台栏目设置、内容确定、意识形态走向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平台运营知识的人掌握主动权,用正确、可靠的理论主动出击与积极回应,才能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新媒体平台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加强意识形态舆论监控队伍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等理性把握分析舆论走向,在“强队伍”的基础上理性监测、完善舆论预警机制,肩负起建设高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责任。

6.营造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文化氛围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须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用通俗的表达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生活,在无形中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遵循。一方面,保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推送的持续性,从这一点入手主要是为解决各高校栏目闲置化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氛围首先需要从这一板块着手,完善网站、设置板块、更新内容。营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持续性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内心的突兀感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应日常化。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用故事、案例、图片等阐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产生、发展历程,让人易于接受、易于信服。另外,高校还可依托中国重大节日、中国历史、学校历史等具有积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进而接受国家、学校所传递的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建立起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布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要想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还需理性分析现实挑战,认识到借助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在于平台的建立,更在于平台的运用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迎难而上,实现突破,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②李崇富、赵智奎、贺新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红旗文稿》2006年第18期,第18-1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60页。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第105页。

⑤桓宽:《盐铁论》,卷二之忧边第十二篇。

参考文献:

[1]朱继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意识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2]王建南:《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主动权》,《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3]李崇富、赵智奎、贺新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红旗文稿》2006年第18期。

[4]张艳国、王勇:《主动权: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解证》,《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