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化变得日益重要,其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呈现出了多领域、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态势。在“双一流”的战略指引下,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心,就要从它的多方面意义、本质、实行方略和政策保障等角度来进行探究,以期获得启示,找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让“国际化”成为各行各业的新一轮发展潮流,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全新的挑战。201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密切国际交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等的深度合作,努力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和话语权等改革措施。2017年1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于9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那么,“双一流”战略下,我国高等院校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找到国际化发展的重心,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真正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中国力量”呢?

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在教育领域,国际化交融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各个国家的大学虽然文化与办学特色不同,但是兼容并蓄和优势互补已成为相同的选择。综览全球的知名高等学府,“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许多国家都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超越教育政策本身,影响国家发展未来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校社会职能的重要部分,国际化教育、人文学术交流是国家重要的外交策略之一,是高校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战略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综合运用国际合作的内外资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努力开拓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国际化是评估高等学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流大学的根本特质。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本国教育和面向全球发展上都有着巨大的使命意识。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让多元化的先进办学理念融会,不仅能够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创新,而且拓宽了国与国、校与校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资源流通,提升教育质量,让高等教育的未来具有更长远的可能性。

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本质

1.它是“量变”到“质变”的结合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庞杂的、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既从内而外,又从外而内;既从上而下,又需从下而上,同时更有大学本身政策、理念的转变。国际化,不光是简单地提高交换生和留学生的数量,或者多开设外语课程、多设置几个国际性活动日就达到目的,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的国际化上,全面引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质变。

2.它是一种双线流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学习、引进的过程,更需要输出的过程,双线流动才能形成活力,实现双赢。虽然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为主,引入为辅”的单向流动,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国蕴含着丰富的、高质量的国际教育资源,随着其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定能不断扩大国际影响。

3.它意味着求同存异。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交流的频繁,使得更多领域创立了国际通行的标准,令全球各国大学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认知。同时,各类优秀大学榜单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一流大学的标准,于是很多大学都半自觉地用这类标准来作自我衡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评价上的求同意识。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国际化就等于同质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找到适合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不然就会迷失根本,失去前进发展的方向。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1.要有全球化视野。我们的大学教育要改革、要发展,首先要提升办学理念,实现战略的国际化,把自身的发展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来考量。比如圣约翰大学等高等院校,始终把国际化办学作为学校的办学策略,使自己具有了全球化视野的鲜明办学特色与竞争力。

2.培养人才走由外到内的路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由培养外部人才转为培养内部人才,这一转变正在渗透教学的整个环节,从专业教学到实践等均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深层创新。具体来讲,是在教学中创建国际化模式,突破既有的专业隔膜,让学科间能够互通有无,开通通识与国际化教育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为主改为重视能力培养,以灵活的方式建造国际化教育园区,让各国学生能够生活学习在同一片天空下,思想互相碰撞、融合,进而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3.学生、师资力量实现双向流动。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学生方面,学生的国际化包含来源和学习经历两点。近几年,我国高校在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和联合培养项目方面,与国外大学开展了比较密切的合作。通过双方学生、教师的派遣与学习,获得了人才方面和科研方面的不小成果。二是师资方面,师资的国际化程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更深,要积极调整师资结构,改善师资水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的优秀教师资源。

4.国际化共享学术交流。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学术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各国学者能够以教育产业国际化变革为目的,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分享课题,共同攻坚,将大大增强学术交流的含金量,促成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诞生,这也是目前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大趋势。要想实现共享,就要多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设立多项学术活动项目基金,积极推动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学习合作机会,建立国际间合作的机制,并在国外建立关于学术和学科研究的分支机构,同时开设国际化课程,利用不同资源、文化等来带动科研的新发现。

5.管理体系的共同构建与使用。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建立在共同商讨、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秉持共同商讨、建设和享有的管理思想,遵循国际同行的法则,建立起健康的、全面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增加与世界性教育治理活动的互动,提升我国在世界教育治理领域中的发言权。

构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方略

1.要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将教育的国际化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有计划和针对性地作全面部署。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从强化国际化服务的角度,在人才培养、科研文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加以配合。同时,还应联合周边国家、经济大国、发展中国家等,以高等教育推广为合作重点,实行切合实际的合作共赢机制。还可结合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东部地区迈向先进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再引领中西部地区教育迈向教育的现代化,拓展教育方面的眼界,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2.要让高等教育国际化有良好的法治环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相应法律制度来保障和规范,诸如教育主权的维护、教育质量的评估与认定等,都需要形成完善的法规制度,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能够有法可依。另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大学权利与义务的边界需要明确,以便政府能够规范、监督大学的办学行为,大学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自身发展。

3.要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涉外办学层次和水平。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留学教育质量是很重要的方面,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的管理服务链条,对来华留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多花精力,创造有特色、有成效的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提升留学教育的吸引力,让“留学中国”成为留学生成长的光辉履历。此外,在涉外办学活动中,要积极优化参与的制度、流程,在保证质量和合理评估认证体系的同时,让合作办学变得更富机动性、灵活性,并借助多样的合作办学活动积累经验、摸索路径,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

4.踊跃参与国际教育议题,提升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密切把握国际教育动态,积极投身全球教育治理工作,深入研究新型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发展的议题,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见解和措施,不再被动地接受、实施国际教育规则,而是主动地参与制定,提出新倡议,并基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充分发挥、展现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5期。

[2]江波、钟之阳、赵蓉:《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第4页。

[3]刘芳:《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与学校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时代教育》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