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公共必修科目,在音乐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高校的钢琴课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目,其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培养有重要影响,要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就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作研究。本文结合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到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 钢琴教学

引 言

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校钢琴教学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但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课程的弊病。教师在钢琴理论授课中采取单纯的教学行为,学生对教师的弹奏行为进行模仿和复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和示范者。对于学生来说,要探索一门音乐学科的乐趣,仅仅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建构主义的出现使这种传统的教学局面有所改善,建构主义强调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理论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最具代表性的建构主义研究学者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建构主义主张认识主体在内部构建基本的认知原则,经过经验来发展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是人的认知是从内而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这种结构因为你对社会外界事物的体验不同,建构的结构也就不同,这些认知结构又反过来影响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的构成要素有四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一是学习情景的设置,创设对学习有意义的大背景环境是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前提;其二是团结协作,知识结构的构建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尤其是对知识的辨证和假设验证都需要师生间的相互评价和相互促进来完成;其三是沟通交流,教师的讲授、学生间的交流辩论都是学习任务的沟通交流;其四是最为关键的意义建构,即将所认识到的外界事物之间的规律、特性和内在联系进行自主理解,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扩建,形成深刻的、自我理解的知识结构。在认知方面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知识不是定论,而是经由独立的个体进行理解和解读的结果,知识源自学习者内心对知识的理解,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和建构过程有直接关系,与知识本身的存在没有关系。在教学理论方面,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建构的主体,是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实施者,教师是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建构主义注重实际意义的情景教学,并注重师生关系的相互合作。

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具体的教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个别教学,这是对钢琴教学因材施教课程特点的具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教学,可以更集中地将精力放在学生技能的提升上。不足之处是个别教学的师资要求高,有更多符合条件的钢琴教师才能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需要,这对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是一个挑战。其二是集体授课制,集体授课制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性的课程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集体授课制的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教学指导不具有针对性。另外,集体教学强调统一步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三是小组教学,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化归为一个小组进行集体教学,这种小组教学的形式贯穿于集体教学过程中,该种形式可有效整合教师资源,既考虑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又能兼顾学生的水平。这三种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创新度不高,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集体教学。

2.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

高校钢琴教学的传统模式决定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的潜力需要激发,作为音乐类的钢琴基础课更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理解和发挥。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说哪个地方是重点就学哪个知识点,甚至对音乐的喜好和欣赏都严重受教师的影响。在实践类操作课程中教师会布置自己喜欢的曲目给学生进行练习,会向学生传授自己对某些曲目的理解和评价,这些都是偏好灌输,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形成负面影响。而音乐的偏好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由培养过程,若学生获得的弹奏技巧都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积累,练习曲目的选择和弹奏技巧全班都一样,这样就很难教育出具有个性的音乐学习者,学生很难达到提高音乐鉴赏和辨别能力的教学目的。

3.教学过程缺乏实践互动

高校钢琴教学主要采取集体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受课堂的时间限制和师生比的条件限制使师生在实践互动中得不到满足。教师在数十名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只能通过知识讲授和示范进行集体教学,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练习。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里从来都是以权威和服从为主,课堂的互动性常常是教师问,学生被动答,这种互动的主动者是教师。另外,集体授课的课程互动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形式,但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能够给予亲自指导的学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或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指导,对于全面开展个别性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营造适合的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钢琴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与音乐背景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提升为钢琴教学的环境营造提供了多种渠道,通过多媒体的设备使用,可对钢琴教学中的氛围营造提供视频播放条件。如,在对钢琴曲目练习时,《梦蝶飞竹》的弹奏学习,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包括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多名知名音乐人对其的解读和评价等。学生在学习该曲目时,不仅有一个优美的韵律环境,还能对该曲目的创作和发展背景进行有效了解。其次,还可以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音乐剧的播放等来丰富教学环境。当然,除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外,还可以通过合作教学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尤其是情感的激发和情境的创设,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一定要求。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钢琴家的创作故事或生平事迹来营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融入,提高学习效果。

2.提高钢琴教学的师资水平

教学师资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把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指导者。那么首先就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观念更新,把教师视作一个教学的实践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是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者,是实践的反思者,这三种意识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和引导教学的理念基础。也只有树立好这种三位一体的理念意识,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对教师自身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和再学习,不断进步,建构属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要成为一个实践教学的反思者,就要求教师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有不断发展的能力、创新研究的能力以及学习交流的能力,以促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3.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师生之间的协作是完成一次积极互动教学的必要前提,因此,互动应该是钢琴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流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一对一”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其次,教师的教风和教态也是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教师的态度亲切、语言温和能够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的主动表扬和民主意识的传输都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来增强师生互动,也就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来听课的形式,这种角色互换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更为平等、民主的课堂协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婧:《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黄河之声》2017年第10期,第54页。

[2]凌芝:《高校钢琴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实践分析》,《音乐时空》2016年第5期,第151-152页。

[3]谢雅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学位论文,2013,6。

[4]金舒:《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现状与实施对策初探》,《黄河之声》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