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是艺术的一部分,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艺术活动,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人文素养,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思想道德教学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潜在思维和外在素质,对于高校来说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高校音乐实践的教学现状,本文作粗浅思考。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高校音乐 教学实践

引 言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共性是强大的学习能力,既有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积累只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迅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与高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高校素质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均衡发展、适应力发展等,不再注重某一具体方面的技能发展,而是用更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人才。因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实践性还是在理论性方面都应该引起重视。而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视角来看,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还有很多努力工作要做。

认知学习理论概述

认知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的规律,人是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将人的学习主要划分为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处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注意和理解,是具有主动选择性的,因此学习的质量取决于选择的主动程度。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加涅的累计学习说等著名学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提倡知识的被发现学习,也就是进一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索能力。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是建立在认知发现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并进行知识加固和归类的过程,而这个加固过程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因此,认知同化说也被称为“有意义学习说”。加涅的累计学习说强调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过程,学习不是单一主体的事情,而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涅将学习的过程细分为具体的不同阶段,是形成最初的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的整链学习程序,而外部环境可以刺激和促进这个整链学习程序的循序渐进。认知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高校音乐教学能够给予音乐教学实践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对音乐教学改革有促进意义。

高校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现状

1.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低的表现是很多学生都不具备基本的识谱能力,在乐器的掌握方面更是能力不够。在校大学生除了音乐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外,其他学生在音乐上的认知积累只限于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只是对基础的乐谱和音符进行讲解。因此,高校大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乐谱等进行正确认知就很难得了,更何况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音乐素养不仅是对当前流行音乐的鉴赏和学习掌握,更多的是对音乐的乐理和旋律有鉴别能力。对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依靠不断积累乐理和音乐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的。大学之前的音乐教育相对较少是影响大学生音乐素养低下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学生自身的音乐兴趣单一,大部分学生只喜欢流行音乐,而对古典音乐、乐器等兴趣不大,学习条件也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2.高校音乐教育的供给与学习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虽然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但是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现有的音乐课程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满足度较低,高校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方面忽视了多样化。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需求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音乐活动和音乐文艺演出等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在校大学生对高校音乐教学的一个诉求。在校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普遍不低,但是基于高校现有的资源,尚不能满足学习者所有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的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落差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实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要予以重视。基于认知学习理论,高校所要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音乐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音乐认知结构。只有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需求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音乐教育的时效性,高校需要重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才能够减少高校音乐供给与学习需求之间的落差。

3.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较大

在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普遍较低的问题,而音乐素养与大学生的自身情况也有关系,如性别差异,女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要比男生的高;如专业,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高于理科类专业的学生;如学历层次,学历层次越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越低。这些学生的自身因素都与音乐素养的高低有关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自身因素也都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校中,音乐类社团的丰富程度和音乐课程的质量等都会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产生直接影响。音乐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渲染的过程,而高校作为这个渲染过程的最直接外界环境,如果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环境的创建不上心,那就无从谈起对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音乐教学实践的思考

1.转变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音乐教育理念是影响音乐教学的指导性因素,提高在校教师和高校对音乐教育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了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给予学生一个更为丰富的生活视角去将学习生活彩色化。这种教育是情感教育,是其他学科类型代替不了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平衡、智商和情商的均衡发展有积极作用。积极参加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开朗和乐观的性格。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要培养音乐家或者艺术家,而是通过音乐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转变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包括转变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观念,高校管理者应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将音乐教育提到新的高度上来;教师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同时要转变单纯的技能教学,更注重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情感教育;学生作为学习者更是要正视音乐教育对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做好自身音乐认知结构的建构。

2.丰富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丰富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从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上下工夫,还要选择更合适、更多元化的音乐教材。音乐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学内容要从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高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资源安排,选用适合各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音乐教材。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诸如将音乐课程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课程等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性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公共音乐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三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整个教学课堂的开放。

3.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音乐氛围是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园音乐环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机会,创设更为浓厚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兴趣。可以积极开展各类音乐才艺大赛,同时,还可以通过将音乐实践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合作,或与其他院校、音乐团体进行交流合作实现音乐氛围的创设。诸如由文化厅、教育厅牵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浙江省各高校已经开展了近五年;高校的新年音乐会不仅有本校师生参与表演,也可请进知名的音乐人或音乐团体来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庞娜:《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育》2017年第13期,第42页。

[2]陈央:《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研究——基于浙江省10所普通高校的实证调查》,学位论文,2012,5。

[3]吕薇:《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研究》,《音乐教育》2016年第6期,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