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贯穿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今年我深入农村支教,本想以满腔热忱投入到自己最满意的数学教学中去,没想到只上了一节课就被学生的现状一闷棍打倒了:五年级学生整数除法不会试商,不知道该商在什么数位上,乘法口诀张冠李戴,加减不分,乘除不辨,最主要的是口算,近半数学生要借助于手指加减……农村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到如此地步,一时让我无从下手,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这些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数学基础差。低年级的加减乘除是数学计算的起始阶段,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题组合而成的。不会的知识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渐失去数学学习兴趣。

2.思想上认识错误。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数学学习,只要能听懂、会做数学题就行,没必要反复练习。殊不知正因为这样,孩子的数感不强,计算速度越来越慢。

3.课堂听讲习惯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从幼儿园带来的坏习惯:坐不住、抠手指、玩物品……听了上句没了下句,思维跟不上老师,不注意老师强调的细节。

4.学习环境。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监管。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学习缺少辅导与监督,孩子又有惰性心理,偷工减料、应付差事,对新学内容不加以巩固,长此以往不懂的知识点堆积成山。

5.高科技产品的负面影响。形形色色的计算器成了孩子完成作业的辅助工具,完全忘记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计算方法。殊不知,计算器是人们在传统计算方法上发展而来的,没有传统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计算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非常明白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机。数字游戏、竞赛形式兼用,借用多媒体、卡片等学具、教具,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等训练,编顺口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算转变为爱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2.注重基础知识。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造成的。而在我看来这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如除法中总是商大或商小,是由于余数要小于除数没有理解到;不够除要商0占位这一环节总是忘记,是由于没掌握技巧,于是自编顺口溜:挪一位,商一位,不够除,商0占位,再挪下一位继续除。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3.合理训练,“熟”能生“巧”。

数学教学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速度。会计算与熟练计算完全是两个程度。如在计算 12.5×8时有学生得到1000,反映出学生计算方法掌握了,但忘记了还有一位小数,这就是平时练习不够引起的。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乘法的错误,有借位减法的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问题。因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做到一个字“熟”。

4.培养好习惯,粗心不再有。

良好的计算习惯,往往被有的学生轻视,做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挪错数字或符号、不进行验算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数字,注重做题格式,需要笔算的,在演草纸上规范列竖式。

(2)认真校对。抄题、挪数字不要慌,认真校对数字或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3)自觉估算、仔细验算。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算完后要进行验算。

(4)重视错题分析,加强改错练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计算时难免出错。教师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错误原因集中讲解,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总之,对农村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耐心地指导和孩子不懈地努力。相信只要坚持长期训练,必将会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