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品德与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优化生活的基础。下面说说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教学中可以实施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引导学生激发学习感情

生活化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产生生活的情感。当学生对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时,他们是不会想到优化自己生活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教师如果希望学生思考理解知识,就必须让学生投入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教师引导学生过年为例。很多学生受到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参与过年的态度是很被动的。很多学生认为,过年无非就是吃一些好吃的东西、接受家长的安排,出去拜个年顺便收些压岁钱,没什么意思,也不快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到底过一个什么样的年,才能让自己快乐呢?”教师要求学生在过年中提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达成这样的愿望。有一位学生表示要吃饺子,因为书上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他的家长表示,现在大过年的,谁家餐桌不是鸡鸭鱼肉,还吃什么饺子?如果真的很想吃,那就去超市买速冻饺子。学生表示,这些都不要,他要吃亲手包的、亲自蒸的饺子。于是他的父母带着他去超市一起挑选肉和菜,一家人分工合作,学生的爸爸负责剁肉,学生负责洗菜和切菜,学生的妈妈负责和面。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体验到了和家人在一起,共同为了一件事而努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产生生活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二、结合思考,引导学生找到前进方向

部分教师会提出问题,人在生活中,怎么可能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呢?有很多人生活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快乐和满足,难道学生就能做到?对小学生来说,这一人生课题是不是太大了?教师要意识到,人在一生中没有让自己快乐和满足,是因为没有真正协调好自己的需求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只有学会协调这种关系,才能真正成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的核心。

仍以学生与家长共同包饺子过年为例。这位学生结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开始思考,如果他知道和家长一起共同为了过年而努力奋斗,这样的事情能让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他早就会去做了,为什么直到现在他才去做呢?学生分析出三个原因:第一,学生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过去学生一直认为在生活中自己是一个小孩,他的父母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理所当然是处于支配地位的,而他必须听父母的话。于是当父母否定他的想法时他就会改变自己的意见,当他不能执行自己的意志时,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第二,他误以为父母比自己更完美,更能找到生活的方向。现在他才发现,父母也有很多不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够正确。在必要的时候,学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给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让全家人一起找到快乐和幸福的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找到自己的真实愿望,了解自己的真实愿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排除不良环境的影响,找到适合自己的前进之路。

三、结合成长,引导学生学会融合知识

在前进的道路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德与社会生活的理论知识为指引,找到未来成长的方向。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了解正面的、反面的案例等,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自己去思考。

以一名通过包饺子找到成长方向的学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对自己进行探索,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软弱,有些被动。有时似乎知道自己的意志是什么,自己前进的方向是什么,但只要他人一否定,一误导,他就容易改变想法,于是可能就找不到正确的成长方向。经过分析,学生决定在遇到事情以后,分析对待。如果觉得这件事是值得尝试的,自己愿意冒人生风险去尝试,坚持去做;如果这件事自己不够了解,或者有前车之鉴,这件事也许不对,不能轻易作决定。至于一件事情,做了能让他人开心,有益于他人的生活,那就赶紧去做。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案例、科学工具来思考前进的道路,找到成长的方向,让学生拟订生活成长的方案,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学好品德与社会生活知识。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结合生活情感来思考自己的生活问题,通过学习理论来优化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