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重要呈现方式,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语言包括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其特点是准确、简明、严密。数学口语是针对数学问题的口头语言表达,是数学叙述语言的一种。对于小学生来讲,规范、有条理的数学口语表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

一、强化意识,规范教师的数学口语表达

数学口语表达是否准确,体现教师的数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数学口语表达是否简洁,体现教师是否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数学口语表达是否严密,体现教师思维是否严谨。学生数学口语的习得主要在课堂,来自于教师,所以教师数学口语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规范化的意识。

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具有准确性,这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用准确的口语进行教学,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习得教师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说成“先将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而不能说成“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加几个0”,因为“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本身”。

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简明扼要,尤其是在表述概念、公式、算式、运算定律时,不宜东拉西扯,应区别于平时的说话、聊天,抓住重点,表达到位。例如:在表述加法结合律时,可以说成“三个数连加,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加数,(a+b)+c=a+(b+c)”。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述,简洁、易懂,十分方便。

教师的口语表达还应严密,尤其是在表述公式推导过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应环环相扣、条理清晰。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边操作边讲解:先沿着平行四边形一条高所在的直线将图形剪成两部分,再将图形左边一半沿着底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直到两条斜边重合,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一步一步将操作过程说清楚,直观图形加上有条理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整个推导的过程。

二、形式多样,引导学生乐于数学口语表达

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多表达,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爱上表达,并学会准确表达。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可以请不太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自信、响亮地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或在小组里说一说,但教师要提出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表达,从而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思考、倾听、表述,学会取长补短。在小组交流时,不应一人从头讲到尾,应分工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内容可讲,并大胆讲出来。教师还可以运用加星、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热情。

三、适时引导,规范学生数学口语表达

针对个别学生表达时啰唆且找不到重点,或只能用词语表达、语句不完整的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他们表达的不足之处,适时引导、纠正,让他们认真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然后仿照老师的说法再说一说,还可以让说得好的学生带着他们再说一说,从规范模仿到内化成习惯。

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源于生活,他们的数学口语往往比较生活化、儿童化,教师应将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规范成数学语言。例如:在认识千克和克时,学生往往会说“某物体的重量是多少”,而我们知道生活中所说的“重量”在数学中应为“质量”,“重量”应该是力学的概念,不应混淆。再比如:对于除法的读法,生活中往往比较随意,比如将“40除以5”读成“40除5”,教师应及时纠正,并告诉学生“40除5”表示“5除以40”,不可以将“除以”读成“除”。

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口语表达的侧重点也应不尽相同。概念教学时应让学生找到概念的本质,找准关键词进行口语表达。公式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说推导过程。应用题的教学则应注重让学生说出思路及关系式等。

学生用规范的数学口语进行表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提高数学口语表达的能力,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