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三个怀揣着教育梦的外地女孩,来到渭南市华州区山脚下的农村完小开始了逐梦之旅。“90后”的她们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激情、有活力、有担当,她们将满腔热情倾注教育,用责任和担当诠释教育大爱,实现着自己的教育梦。

入职教坛 接过教书育人的接力棒

三年前,华州区高塘镇自力小学只有9个教师,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校长向镇中心小学提出申请补充教师。当年8月,呼文瑞、于欢两个“90后”女孩参加了陕西省特岗教师招聘,录用后被分配到华州区工作。

当她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距县城70余里的高塘镇自力小学报到时,看到的是刷着蓝漆的大铁门,一幢陈旧的二层楼,凹凸不平的土操场;走进宿舍,黑黄色的墙壁上糊满了灰尘,中间摆放着两套老式的办公桌椅,光秃秃的木板床是用长条凳子撑起的,角落里堆着一台落满灰尘的电风扇……这样的条件,与她们当初选择从教的理想画面简直有着天壤之别。面对这样的情形,两个人只能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慢慢地,她们体会到只有适应环境,适应工作,才不会失望,才能忘记害怕。两个月后,参加陕西省教师招聘的女孩刘敏也被分到自力小学,在呼、于二人帮助下,刘敏很快便消除了陌生感,适应了环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她们三人一拍即合,同吃同住同学习,亲如姐妹,形影不离,一起用耐心带动同伴,用热情打动学生,共享教育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毅然接过了乡村教育的接力棒。

快速适应 做学习实践的探索者

在农村学校,教师分工一直是“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商量的余地。

呼文瑞、于欢和刘敏三人的分工与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呼文瑞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音乐专业的于欢被安排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承担语文、音乐课教学任务;思想政治专业的刘敏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任务。专业不对口,让于欢和刘敏又一次进入了适应期。面对压力,她俩克服困难,边学边教,快速适应,在呼文瑞的帮助下,她们鼓起勇气,从容面对,三人逐渐变成了搭档,一起吃饭,一起学习,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探讨,每天晚上上网查资料、看课堂实录成为了三姐妹的必修课,备课也是写了改,改了撕,撕了又重写,就这样一遍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她们凭着充沛的精力、忘我的拼劲、灵活的头脑、敏捷的思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教得信心满满,学生也学得轻松快乐。这一切也让她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

科学施教 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

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渐渐地,她们对当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记”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满足,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快乐学习、高效学习作为她们的研究课题。此后,除了利用网络学习外,她们给校长要学习、要培训,抓住培训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和沟通中丰富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育人方法。“取到真经”的她们在课堂上大胆实践,轮流尝试,科学运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经过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形成了独有的教学风格。如今,在她们的课堂上,教师活力十足,学生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跃,彻底改变了孩子们胆怯、拘束的“一边倒”现象。这样的教学,师生配合默契,不但让她们收获了成长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

英语课一直都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软肋”。由于原来的英语老师工作变动,刘敏主动承担起了全校英语课教学。面对孩子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的现状,刘敏便从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入手,她找到同步英语歌曲在上课时用手机放着伴奏,打着节拍,让孩子们跟着她一句一句地学。这个方法很受同学们欢迎,他们渐渐地不再拘束。为了巩固英语学习的新局面,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尽量使用学过的英语打招呼,在对话交流中采用中英文结合,孩子们在简单应用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良好的用语氛围也让他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语兴趣班、英语角也应运而生,校园里呈现出爱学、好学、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自力小学的英语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全镇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她们作为教学新秀,多次进行展示交流,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和中心小学领导的充分肯定。于欢所带年级的教学成绩由最初的全镇倒数跃升至全镇第三名;文瑞所带年级的教学成绩跃升为全镇第二名;刘敏的英语成绩也排在全镇前列;她们在区、镇、校的质量评比中获得多次表彰奖励。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全区所有学校的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面对新设备,年长的老师们手足无措,在全区安排的应用培训中是学得慢、忘得快。三姐妹看到这一情况,主动承担起应用培训工作,组织学校年轻教师率先使用,运用图文并茂的直观展示,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的形式展示信息化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引导帮助全校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自力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发挥特长 做全面育人的传播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她们通过各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

呼文瑞先从所带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通过文明礼仪、健康知识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坐、立、行、走、言”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改正语言陋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呼文瑞在全校各班推行小组管理,每个组员担任一个职务,负责本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工作,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穿衣整洁了,举止得体了,校园里追逐打闹的现象也少了许多,展现自我、关心集体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学校的支持下,三姐妹先后组建了唱歌、舞蹈等兴趣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音乐专业的于欢就比平常更加忙碌了,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征集学生意见,为学生下载了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带着他们去听、去学、去唱,在这过程中训练孩子们唱歌发声、呼吸的方法和技巧,讲授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她们的带动下,有艺术特长的教师也积极响应,合唱、竖笛、电子琴、舞蹈、书法、绘画等社团相继成立,让沉寂许久的校园热闹非凡,平日里胆怯、拘束的孩子们也日渐活泼起来,变得自信乐观。每次学校举行文艺活动,文艺节目都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文艺范”,整个校园洋溢着欢声笑语。

家校融合,做尊师重教的引领者

自力小学学生的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陪在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自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家庭教育弱化。三姐妹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各自从自己班级入手,利用放学时间,开展大家访活动,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表现以及家长日常的管护情况,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并结合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共商教育方法。她们在家长微信群里经常发一些孩子们上课、课间活动的照片以及学校的工作安排、特色活动等信息,让出门在外的家长实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家长在群里可以给孩子或老师留言,探讨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让学校与家庭不再有隔阂,同时也赢得了家长们的尊重和支持,实现了简单的家校互动、合作交流。

刘敏所带的班里有一个叫刘薇的小女孩,对学习抗拒,对老师排斥,对学校反感,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从不发言。刘敏通过家访得知,这孩子以前学习一直都很好,但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家庭发生变故,她被过继给了堂爷爷家。堂爷爷患有脑梗,堂奶奶患有精神病。孩子放学回家连饭都吃不上,学习上就更没人关注了。刘敏了解情况后,经常找孩子谈心,同时叮嘱各科老师上课时多关注她,多让孩子回答问题。有空闲了,就去她家看看,给她带一些必需的文具、生活用品。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爷爷开始主动联系刘敏询问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受到重视和关心的刘薇有了很大的转变,偶尔也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作业也一次比一次认真。在一次小测试中,她竟然是全班唯一满分的孩子。一次以“老师”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当刘薇发言的时候,她哽咽着说“老师就像妈妈”。听着孩子的话,刘敏的心都要被融化了,那一刻,她相信,孩子的心扉已向她敞开了。同时也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阳光时尚、活力四射的三姐妹给校园带来了活力,更带来了朝气,一次次优异的成绩给全校老师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动力,自力小学连续多次在中心小学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誉。如今的自力小学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像一首首动人的乐章;悠悠的歌声,像山涧流淌的清泉。同学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在校园里起伏回荡,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