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播撒爱的事业。一个拥有爱和自信的孩子,人生路上会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小学生年龄小,独立性相对较差,在许多事情上都要依赖成人的帮助,遇到困惑时不会自己排解,时间久了,问题会越积越多。许许多多的“无能为力”常常使他们产生挫败感,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形成消极的心理态势,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中难免会有很多“问题”学生,他们自卑、困惑、茫然,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躲避、逃离的方式。从表面上看,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可实际上他们同样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甚至更加渴望被关注、被尊重、被赏识。所以帮助他们,转变他们,让他们重塑自信,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位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教育学生是一门大学问。怎样能真正帮助一个孩子重建自信,我想,可儿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成长故事。从专业的角度剖析孩子滋生自卑的原因。每个孩子的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都不相同,又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尽早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洞察造成学生自卑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当然,要真正了解学生,除了要在平时教学中认真观察外,还需要教师主动和学生沟通。师生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的,在自卑学生的内心,这距离又会格外地远。所以,教师要注意沟通的技巧。选择好沟通的时机,主动创建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以随和的态度、足够的耐心和关心的语气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建立师生间的信赖关系,构建心灵的通道,学生才可能打开心扉,把心中的烦恼、困惑向老师倾诉。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个体”教育行动计划,以积极的行动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问题行为的程度,分辨哪些是暂时的、偶然的、经过短期教育能及时矫正的;哪些是经常出现的、容易反复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改变的,从而开展有效的帮扶行动。

在帮扶时要善于借助周边的一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让学生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教师的帮手,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和周边人的温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学生早日摆脱自卑心理。

再次,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充分认识到改变一个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可能仅凭一次谈话,一次帮扶就立竿见影,马上变自信了。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教师要能俯下身子,真心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反复,要查清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循序渐进,逐步纠正。切不可急躁,不可随意地训斥、处罚学生,更不能对学生灰心丧气,流露出失望和无奈的情绪。越是简单、粗暴的做法,越会把学生推得更远,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能都会化为泡影,学生以后就很难信任老师了。

最后,要真诚地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越是自卑的学生内心越是敏感,所以教师要发自内心,真诚地接纳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多一些帮助和宽容。积极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这些亮点入手逐步挖掘孩子的潜力,让自信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王 艳(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课题促进工程专家、陕西省校本研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