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教育在方言文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高校传统文化教学能力,发挥高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功能,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方言学习兴趣,以及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 方言 文化 传承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课题资助项目《陕西咸阳方音的演变研究——兼论咸阳方音的过渡性特征》(项目编号:14JK1789);咸阳师范学院博士引进人才课题资助项目《山西省文水方言语言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2XSYK08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日积月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滋养整个民族的精神养料。在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中,方言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符号,是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高校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受重视程度也被一再提及,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地,高校课堂逐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教学。

正确认识地方方言生态现状

地方方言所构成的语言生态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多民族聚集的省份,结构和分布十分复杂,除了普通话外,现今仍流通的地方方言种类繁多。当前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意见并没有达成一致,大部分认为汉语方言划分应为七大类:北方方言、广东方言、江浙方言、福建方言、江西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七大类方言分布于中国各省市,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在七大方言中分布地域是最广的,北方方言又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其中华北方言、东北方言分布于京津冀和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一带;西北方言以陕甘宁主要地域为代表,部分新疆地区的汉族也是西北方言的使用者;西南方言使用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一带,包括湖北大部分和湖南西北角、广西西北部等地。其余六大方言分布范围较小,使用群体也不及北方方言人数多。江浙方言也称吴语,主要在江淮一带,包括安徽、江苏以北和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使用,使用群体仅限于当地交流。客家方言主要使用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重庆以及台湾和香港部分地区,其中,主要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是七大方言中使用地域最小的一种地方方言,在湖南省内一半以上的区域使用,还涉及广西北部的4个县市,使用人口在2500万以上。由于历史原因,湘方言在地域和方言内部存在明显的两种新、老方言,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广东方言又称为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使用人口达到4000万,除了在两广使用外,粤语还盛行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以上区域90%的华侨都以粤语为母语。

高校地方方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核心理念和总体目标

地方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虽然提高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能利用自身优势,吸收部分方言文化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但是,在顶层设计上,观念缺失和对当地方言承载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够,导致地方高校在教育构成中的地方方言文化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教学定位不清晰。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把握核心精神和理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方面也没有达到核心高度。诸如,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地方高校大学文化的提炼,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未体现足够的地方文化内涵,忽视了方言的影响力。另外,对大学生认知特点了解不全面,导致部分高校对文化教学总体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过程仍停留在知识搬运、礼仪演示等形式主义层面上,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方言、探究方言的兴趣。

2.师资力量不足,优秀教材匮乏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高校方言文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地方高校教师自身缺乏方言运用能力和方言文化的熏陶,要想通过短期或部分教学培训实现方言文化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高校在传统文化课程教材选择上,都采用“通识”类或“概论”类,基本上没有以当地方言为载体的“校本教材”,这种通识类教材容易出现“大而全”的泛泛而论,对方言承载的当地文化根本起不到积极的教学作用。所以,在高校文化教学中,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文化教材成为制约高校对地方文化教学发挥传承作用的主要因素。

3.重专业,轻人文,传统文化教育感染力不强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专业型的专门人才,对学生而言,专业课学习是最重要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重专业学习,而忽视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观念,更不用说以方言为载体的文化课程,受众范围更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层面。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市场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新兴技能掌握上已经自顾不暇,要在繁忙的专业学习之中抽出时间学习方言文化,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高校在引导学生传统文化关注度方面做得还不够,“重文本知识、轻精神内涵”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方言涉及度上远远不能激发大学生的研究兴趣。

合理开发高校教育对地方方言的文化传承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地方方言的兴趣

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让方言被边缘化,尤其是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很难出现方言的身影。方言的使用减少,随之减少的是由方言所承载的一系列地方文化,要提高高校教育在方言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下手,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方言的兴趣。具体可从入学教育开始,对新生有意识地进行方言文化传承责任培养,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正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信念。通过通识类的文化课程,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容上对方言进行涉及,在汉语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用方言发言,并就不同区域的方言开展讨论。涉及地方习俗时,用方言进行讲解,可以拉近不同方言使用者间的距离,让使用方言的学生对自有方言背后承载的文化有进一步深入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对该方言的好奇和兴趣。

2.提高高校实地调研方言的能力

方言种类和承载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要吸引学生对方言的关注,除了在培养意识上下工夫外,在对方言的正确解读和诠释方面,高校也应作出努力。可以组织以方言研究为中心的兴趣小组,以比赛形式开展有关方言调研活动,促进学生对方言和其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探寻。在兴趣小组之外,还可以成立方言调查团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了解当地方言并使用,尤其是方言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方言的生命力会随着人们日益减少的交流和使用而绝迹,当某种方言消失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时,其包含的某种传统地方文化也会随之消失,民族多样性是构成中华文化的血肉,培养学生方言调研能力是对方言的一种保护,可以有效改善方言流失。

3.创建浓厚的方言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整个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校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办学质量的验证。高校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要积极引导学生方言文化意识,通过举办与方言有关的比赛和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种类,扩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对方言的一种有力宣传,通过方言活动展现出来的地域民族文化,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创建浓厚的方言文化氛围,是高校合理开展以方言为载体的文化教学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国波、卓兴良、林宏:《地方高校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国冶金教育》2017年第5期,第10-14页。

[2]王树瑛:《加强福建语言生态建设,合理开发语言资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146-152页。

[3]白瑞芬:《大学生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13年第6期,第8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