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宏观整体性的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探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这一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创业生态系统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DJ1707)。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简述

2005年创业生态系统的大致框架被提及,关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也开始逐渐演化,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社会创业环境的大背景下,社会企业、非盈利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秉承使命一致、价值一致、相互获利的理念,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予以支持,致使社会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且保持动态平衡。

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1.依据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现状进行探讨

虽然我国正在加大对于全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监管力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还是相对缓慢,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每一物种来说,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即生态位。生态位越宽,该种群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就越丰富,表明该种群对周围环境有越强的适应能力,反之亦然。

研究显示,自KAB创业教育项目开展以来至2015年2月,共有来自千余所高校的专业教师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培训。虽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很快,但不能排除质量上的问题,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从2017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率为3%,和创业最为积极的美国大学毕业生22%~23%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依然偏低,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远低于世界大学毕业生10%左右的平均创业成功率。另外,大学毕业生创业3年的“存活率”也存在下滑趋势。

从生态位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位不宽,具体表现为吸纳外部资源为自己所用的能力较弱,高校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弱。总体来说,高校对社会创业活动推动力度不足。

每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互动交流都是紧密的,然而就目前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来说,高校缺乏与社会的互动。高校在设置创业课程与实际操作活动中显然同社会严重脱节。高校无法对社会千变万化的需要作出及时回应,同样社会对高校的反馈也无法切实地走进高校创业教育中。如此一来,在如何具体深化创业教育方面高校变得愈发困惑和茫然。

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是存在缺位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培养模式的千篇一律。我们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要求可能没有体现在创造上,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纪律,在设定评价指标上过于单一刻板,高校中很难看到社会元素的加入,这些不利的影响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缺陷,以及会导致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缺失、创业意识不足等方面。

2.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其他组织发挥的作用

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若其中某个要素的功能弱势,那么必然会有其他要素进行补充和替代,当其他要素的功能愈发强大时,原本弱势的要素功能便被更加弱化。目前,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就处于被削弱的一方,而补充甚至替代它的正是来自社会上的企业组织。

据了解,不少的大中型企业在内部设立了“学院”,以提高员工的素质、职业技能等为宗旨,类似的家庭组织、社会商业培训机构逐渐承担起了社会创业教育的主体功能,更是置高校的功能地位于尴尬境地。例如,令人熟知的阿里巴巴集团自主成立的阿里学院、阿里巴巴淘宝大学,其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帮助网络创业者进行学习,由此逐步成为网络创业的孵化器。企业在中国社会创业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社会创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平衡,却继续加固了高校创业教育原本所处的弱势地位,阻碍了高校在创业教育上的改革创新。即使整体系统暂时维持住了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系统内部的每一个要素都必然有其存在的独特重要性,必须意识到高校在知识密集型人才培育的功能上绝非可由其他社会成分所替代。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下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的措施

1.革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毕业之后首先应该找工作,而创业是尽可能避免的选择。受此观念影响,我国整体创业氛围较为薄弱。这样的现象与高校教育的“一边倒”有关,一直以来,高校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书本、专业知识的熟读与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错误认识。高校理应承担起责任,普及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同样,对于那些有意愿参与创业的学生,高校也有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授以科学的知识方法促进学生创业的开展。

在创业相关课程的设计上,高校应积极对外部的诉求作出响应,以满足社会创业需求为目标,主动将课程、实践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形式和概念上。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十年内,很多项目相继展开。不少高校特意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如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专门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还有大学生专属的创业设计大赛等。好的项目需要合理的规划,才能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鉴于此,高校创业教育的革新就应以是否有真正的实际产出为重点。既要重点抓如创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的关注等内容,更要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大力支持学校社团融入创业教育和培训中,鼓励成功人士来到学校为在校学生指点迷津。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就很值得学习,他们追求实用性、创新性、进取性、设计感等。在这种不断追求、不断改变的理念下,我们看到了斯坦福大学有着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宽松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大家的创业欲望,很多教师和学生相继涌入了创业行业,一批批我们众所周知的全球著名企业由此产生,如YaHoo、Hp等。此外,斯坦福大学有许多具体的支持创业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每星期抽出一天时间去公司里学习,不在乎创业的成果,科研结果也可以应用到公司中。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专门服务创业的机构,将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制度明细到了三类。以上这些皆是我国高校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2.增强高校的开放性及与社会的互动

生态学中涉及在两个不同地方生活的群体,他们长期不能够接触,而且生物和生物没有办法进行交流,不单单指的是物种迁移,还包括后代繁衍的基因交流,这便是“地理隔离”,最终会导致物种差异悬殊。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即与本地区创业者群体呈现相对疏离的状态,互动交流有限。在这样尴尬的局势下,高校也不能坐以待毙,唯一的途径就是高校主动改变这一静态的僵化局面,建立互动机制,进行融洽的交流探讨,以致共同进步与发展。

同时,学校的创业教育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而学校内部的创业也是与社会创业的氛围无法分割的,如此形成的共生机制,方能充分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应切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拓展,保证高校对于外界有着良好的开放性,为外部社会创业大环境输出自身独有的价值,以不同的姿态融入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成为一个兼有独特性和包容开放性的要素,同样也能从其他要素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动力。

只有当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系统中达到双向良性互动时,每一要素才能以最大化、最优化的功能方式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解决高校“缺位”和被“补充替代”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袁丹、王冰、郑晓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7卷第24期,第161-162页。

[2]杨建武、吴名蒙:《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第6卷第6期,第27-29页。

[3]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第48-55页。

[4]张小刚:《基于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分析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2卷第4期,第123-126页。

[5]汪忠、廖宇、吴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8卷第5期,第6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