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要求,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有效的翻译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翻译理论指导。本文主要调查分析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宝职院”)公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以及困扰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因素,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路及意译等翻译策略,以使学生翻译水平和技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策略和技巧 意译

基金项目:2017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职高专)课题《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的研究》(课题编号:17GY038)。

翻译是一门双语艺术,是用一种语言再现或再创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即口译和笔译,是一种跨社会、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活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修订并颁布的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毕业生翻译能力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能满足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积极进行创新。

宝职院公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多年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的教学和考核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且翻译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对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在翻译教学中如何渗透翻译理论进行了针对性调查。对宝职院高职2016级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5个专业10个班级的560名学生进行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模拟摸底测试,摸底测试中总成绩及格率为55%(308人及格),其中单项翻译成绩及格率为38.2%(214人及格)。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翻译能力薄弱低下,有72%的学生不了解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92.3%的学生不清楚英汉语篇的特点;70%的学生语法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过关;65%的学生词汇量欠缺,词义辨析能力不强;94%以上的学生对常见的翻译理论毫无认知。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导致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教材、师资和课时等方面存在不足。宝职院所用公共大学英语教材为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希望大学英语》,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虽有翻译技巧介绍,也附有一定练习,但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学生缺乏兴趣。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力量不均衡,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对翻译理论接触较少,受英语课时安排不足(学校大学英语周课时除第一学期4节外,其余学期仅为2节)和教学进度影响,没有提供课时专门系统讲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少数翻译硕士专业老师也只能偶尔进行零碎不成体系的浅显指导。其次,学生缺乏有效的翻译理论指导及实践经验积累,大学英语课堂上几乎没能接触必要的翻译理论,不少学生谈译色变,畏惧翻译,害怕出错而不敢进行大量翻译实践。加之,学生英汉双语基础知识掌握较少,英汉差异对比研究不足,英汉跨文化意识不强。

针对目前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实践。学者蔡基刚认为没有一定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仅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单句表达能力,无法通过翻译达到交流的目的。给学生适当渗透翻译理论,可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进行翻译,整体提高翻译水平。

找准指导大学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的翻译理论

找准适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能对翻译教学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促进作用。长期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大都是传统翻译理论,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原文为中心的对等翻译理论备受关注,国内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说”等翻译思想盛行。基于目前高职大学英语应用翻译课程的状况和它自身的鲜明特点,这些传统翻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指导翻译教学,需要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担此重任。

结合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材料的特征,翻译理论的传授重在把握好度,够用即可。笔者认为以凯瑟林娜·赖斯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和汉斯·弗米尔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代表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可作为大学英语翻译活动的有力指导,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和使用的翻译思路和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及启示

1.功能翻译理论

凯瑟林娜·莱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先提出了功能派翻译思想,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促使功能翻译思想的兴起。汉斯·弗米尔在其翻译思想影响下,创立了功能翻译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无论什么翻译都有对应的受众群体,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2005)。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要遵循四大法则:其一,居于首位的目的论法则,即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其二,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要求译文具有可理解性;其三,忠实性法则,即“最大程度地对原文本忠实模仿(a maximally faithful imitation of the source)”(Nord,2001:32);其四,在译文目的论的核心理论基础上,功能派还提出了评价译文的总原则即充分原则。凯瑟林娜·莱斯将语篇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并指出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原文一般以叙事文、议论文和略带科普性质的文章为主,可列为信息文本,翻译时重在达意准确,措辞严密,不刻意追求语言的艺术性,以实现传递信息之功能为目的。后来,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在此基础上提出译者应遵循“功能+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2.功能翻译理论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为英汉互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具有一定突破性,赋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启示。功能翻译理论以目标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丰富了传统占领主导地位以“原文”为中心的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使译者逐渐摆脱形式对等论的约束。该理论更加重视对翻译活动中诸如译者的地位、目标语的作用、文本接受者的期望等其他要素的研究。功能翻译理论将重心由单纯的字词句转移到语篇,同时考虑语言和文化因素,摆脱之前语言学关于字词句等方面条条框框的限制,将语篇作为研究单位,并关注翻译的交流目的,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对策研究

1.从功能目的翻译角度加强学生语篇连贯性培养

打破传统以原文为中心,进行字、词、短语机械的一对一转换翻译教学及练习模式,避免“死译”或“硬译”。功能翻译的前提是语用,在确定目标功能之后,对原文加以筛选,确保连贯,将语篇与语境充分联系起来。

2.加大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常认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就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深层次的差异性认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重形合,多长句,呈树形结构;汉语重意合,多短句,呈竹形。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研究。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译者不但要了解本国语的传统文化特点,还要熟知译入语的文化风俗、民族信仰与特征等。学者何三宁曾指出翻译课既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树立翻译的理解意识和功能意识,增强学生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过程。

我们在讲授《新希望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Table Manners餐桌礼仪翻译时,要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无论是在出席时间上、座次安排上,还是在餐具使用和进餐礼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中国餐饮文化讲究动,共同分享食物,喜欢热闹,而西方的餐饮文化则是安静地切割自己的盘中餐,通过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提高跨文化翻译能力。

3.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主张不再依据等值理论对到底是直译还是意译进行无休止的争论,直译、调整性译法、仿译、阐释等意译策略都可以使用。功能翻译理论的忠诚性原则并不是要求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达到机械一致,从而刻意地追求直译。因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约定俗称的谚语、成语等表达语与各自的背景文化息息相关,不能逐字逐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时需要采用意译,在译文的表达形式上则需另辟蹊径,使得译文传达的信息或内容与原文相似即可。

直译还是意译,取决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规则,有时既有直译存在的必要性也有意译存在的可能性,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功能翻译理论更主张对于特殊文本、特殊语用和特殊情景适当变通,灵活运用翻译策略,通过重复、调整词语顺序、增删词汇、分译合译、词类转换或语态变换等方式采用意译,以原文的整体意义为核心进行翻译活动,着重语篇意义的连贯性。

结 语

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翻译活动中的规律,解释翻译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在翻译教学中渗透功能派翻译理论,能拓宽教师视野和思维,改进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有效挖掘学生英语翻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笔者相信,学生在吃透并领悟相关翻译理论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翻译实践,恰当灵活使用相关翻译技巧,翻译水平定会提升,翻译教学中的部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Nida Eugi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p.12.

[2]刘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与探索》,《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51页。

[3]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第2期,第32-33页。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第64-69页。

[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第69-70页。

[6]何三宁:《翻译教学中的意识观培养》,《上海翻译》2008年第4期,第55-58页。

[7]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第3期,第47-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