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终身学习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职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能力本位课程的不适应性和缺陷日益显现。从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职业世界变化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是:将育人放在首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生学会做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能力本位 核心素养 中职教育 课程改革 理性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职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流动性增强,工作方式更灵活,个人需要具有创造性、有团队精神、能够应变、善于探索、随时随地准备学习新知识,可以自如地跨越专业、跨越文化”。[1]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泛实施的,满足学生在一个较窄职业范围内从事深度训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科技的迅猛发展、职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对人才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3]“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升学、就业、融入主流社会、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以获得成功生活。”[4]“核心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深度,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品位。核心素养让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5]“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6]为了适应变化的职业世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职业教育必须从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从能力本位培养转向以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对能力本位的审视

能力本位(简称CBE)课程模式起源于美国,是职业教育提出较早、应用广泛的课程模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CBE模式,它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来确定教育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人们的职业流动性逐步加大,加上人们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要求,CBE模式的不适应性和缺陷日益显现:CBE课程“把能力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忽视了真实职业世界中人们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所担当的重要角色”。[7]CBE模式削弱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使学生缺乏就业弹性和岗位变化的适应性。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中职生来说,他们年龄小,过早过细的职业分化会使其失去职业试探的机会,影响其潜能的开发。

另外,能力本位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人的更广泛的认知、理解。“人”成了单纯的“理性工具”。

能力本位奉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才观,窄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未能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区别开来,认为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能培训与谋生教育,与心灵的净化和良好品行的培养关系不大。过分强调实训教学,淡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只有技术,没有素养;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综上所述,CBE模式已不适应我国职教现状。

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

职业世界变化对职教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们正面临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根本转变,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其时代精神的特征是“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所以,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学习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核心素养要求加强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核心素养突出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能以较宽厚的基础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职业世界。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职业世界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提高的理性选择。

1.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发生更替,社会分工从原来的高度固定化和专业化转而呈现出流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能够精深地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人才,也足以应对社会需求,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很可能一个小小的技术发明,就足以使一个行业的传统从业人员失业。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改变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而应具备迅速掌握一种知识的能力,当职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适应并调整自己的应对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所以,职业教育需为人们转换岗位与转业提供必要的嫁接。学校不仅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还应促其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现在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职业世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许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关注的是人的素养,而不是专业技术;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全面素质,而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反而是次要的。

3.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和生计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和个性发展;既要注重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培养,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那么,现代职业教育则是“使有业者乐业”。就业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培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中有更强的适应性,是世界职教发展的趋势。

以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围绕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个中心,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订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

1.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生学会做人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重点教学生学会做人。职业教育不是职业培训,应从人的立场和生命的高度,从学生生命成长和生存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学,深度理解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的视野里,需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应有超越知识、技术层面的能力及价值追求。其实,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要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仅仅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社会财富的资源,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即相对高收入,稳定性强,专业基本对口,有劳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另一方面,必须遵循教育的特有规律,除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自觉当好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品质的塑造者。教育并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夯实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系统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对从业人员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适应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不能仅仅考虑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更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通过整合人文知识、学术内容和职业内容,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职业能力的同时,形成坚实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增加普通教育的要素,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生产技能,还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为学生岗位迁移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应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切不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借口,随意删减理论课,更不能因为职校学生不爱学习文化基础课就取消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其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使其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3.教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职业教育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迅速变化的职业世界。这样,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动时,学生就不会因为原有知识、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能在变化的职场环境里寻找到自己新的坐标。

参考文献:

[1]程介明:《教育问:后工业时代的学习与社会啥模样》,《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4日。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

[3][4]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

[5]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6]赵婀娜:《教师该如何应“变”》,《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4日。

[7]黄克孝、郭扬:《优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原则》,《职教论坛》199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