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探索不断更新,核心倡导抓基础、强能力,注重改革的实质性变化。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对课程实践能力的把握,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这同样也是企业招聘的关注重点。文章以民办高校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抽样发放问卷调查,针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的现有模式,探索基于应用技术型改革背景下新型框架的构建。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应用技术型改革 创新 民办高校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课程单元中专业基础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

引 言

民办高校应用技术型改革旨在培养能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活力。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分析能力普遍较弱,并且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本次研究对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2017级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77份,有效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9.64%。调查问卷包括16个问题,涉及了学生基本信息、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态和满意度等方面。问卷回收后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兴趣,了解其重要性,但认为学习难度较大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该门课程非常难的学生占比为19.49%,比较难的占50.18%,占比很高,一般难度的占28.16%,将非常难和比较难的两类加起来所占比例将近70%(如表1所示)。同时,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对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的占44.04%,帮助一般的占47.65%,帮助不大的占6.86%,没有帮助的占1.44%。整体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积极性不够。

表1 课程难易程度

(数据来源: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2017级新生的抽样调查)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不满,认为有待改进

该门课程任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讲授占40.51%,占比较高,多媒体教学占37.98%,而其他的创新教学方式只占21.51%(如表2所示)。问卷反映出该门课程现有的授课方式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型改革为指导,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表2 课程教学方式

(数据来源: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2017级新生的抽样调查)

3.考核方式以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为主

经济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目前主要以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主要考核考勤、作业和笔记等内容,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传统题型,据上述调查分析得出卷面不及格率偏高。

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改革的优化设计

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主要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课程改革设计从整体上应遵循以下思路: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实施注重工学结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从具体层面上,应打破原有的章节,并进行重构,具体包括五大模块:生活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民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其中,生活经济学主要包括导论、供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消费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理论和消费理论;管理经济学主要包括生产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民生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设计框架

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

1.设计情境,引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能力

在民办高校经济学原理课堂中,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低头沉默,消极被动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知识晦涩难懂,枯燥无用。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近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帮助不大。究其根源,主要是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使学生学习的情感受挫,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的具体实施应遵循以下步骤: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课程形式,调整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提出工作任务,引入经济学知识点,完成任务,培养能力,提升创新思维。整个实施过程遵循任务导学、活动助学的总方针。首先,降低任务难度,建立学习者学习的自信;其次,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手段,使学习者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呈现方式新颖有趣。

整个实施方案包含五个学习情境,提出并完成十五项工作任务,引入上百个经济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具体如图2所示。

2.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的改革探索应如何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托大学课堂活动展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学习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更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多方位、多层次地改变枯燥沉闷的教学现状。同时,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教学设备的情况等,作为选择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化基础,坚持努力。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受挫放弃。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感,强化基础,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3.重新调整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如何让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应用技术型改革的重中之重。应用型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改革实施过程,所以,重新调整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成为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生产、流通、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可以发挥教师在“产、学、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基地单位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学校和实习基地单位的共赢。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实行动态的合作与发展。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行(企)业可以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全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快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除此之外,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改革探索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体现案例分析的行业特色,关注学生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强调课程的致用性要求,不断充实更新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对应用型课程改革形成有力的补充。

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

经济学原理应用型课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在常规期末考试考核的基础上,除引入考勤、作业和笔记考核外,同时引入专题讨论、实践调研和策划报告等考核方式与之相结合。本课程的评价环节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任课教师和实习单位三方所进行的全方位的效果评价,最终构建一个最优的课程考核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释放潜能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旺霞、谭运进、范晓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基于二本类院校的问卷调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5期,第103-107页。

[2]王蕊:《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陕西教育》(高教)2015年第6期,第30-31页。

[3]周勇、戚靖、王莹:《具有行业背景的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32期,第130-131页。

[4]文英姐、程慧玲、涂淼:《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为例》,《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1期,第414-415页。

[5]涂淼、唐烨:《浅谈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为例》,《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第12期,第348-349页。

[6]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5期,第2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