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以工程应用能力训练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手段,进行了培养模式设计和实践探索。通过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立等多种途径,对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其他高校材料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案例教学 应用能力训练 材料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BZ019);长安大学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10631176201;310631172206;310631171106);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GH1625);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交教研1602-55)。

前 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了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1]。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社会对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趋于高层次化、多样化、专门化和综合化。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理论知识和技术单一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系统行动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由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向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综合型人才的转变,并将成为我国工程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2]。以应用能力训练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实践导向[3]和强化能力培养[4]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材料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实际生产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性能和使用效能之间的关系。当前,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学术化倾向严重,以学术研究生为主,实践应用能力不强,职业素质和能力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严重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案例教学法[6]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的讨论和争辩,提高其思维推理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近年来该方法在工程材料专业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郭锋等人[6]以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为例,探讨了工程类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指出该方法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张敏[7]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探析了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以促进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目前具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和机械工程材料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文根据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偏学术、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设计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案与模式。

1.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学院通过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规格上的无缝对接。分类别、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校企深度互动协作,联合培养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研究生人才。

2.通过应用能力培养和案例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完善和实施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院注重体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突出材料工程专业技能和岗位对接培养,把工程应用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课程设置,以体现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层次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案例教学为手段,营造和再现实践场景,将几近真实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达到实践活动的效果。

3.建设应用能力实践和训练的平台

为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学院将校内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到对接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工程应用实践和训练平台。聘请企业相关行业的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弥补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和专项技能方面对学生指导不到位的缺憾,并开设实践性课程。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实践探索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实践探索。

1.重新定位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通过总结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研了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所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及其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依据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制定了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杜绝学术倾向性比较严重的现象,明确研究生培养的市场导向,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缩小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反映行业的需求导向,实现校、院、学科专业及个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增强培养研究生与市场要求的关联性,切实有效地落实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为深入贯彻长安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在调研国内20所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对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1)坚持特色,分类培养;(2)夯实基础,优化体系;(3)提升水平,严控质量;(4)关注人文,提高素养;(5)面向工程,强化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紧紧把握培养面向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提升应用能力。杜绝之前课程中设置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技能训练的现象。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的模块和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增强实用性,增强前沿性;选修课程设置也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进而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了相应职业行业岗位的介绍课程,为学生明确方向。

3.加强校企协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专业实践是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多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包括:西安公路研究院、西安华泽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等。通过实践基地及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专业实践基地是连接高校与企业实现产学研的纽带,一方面,为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借此可以参与技术研究、软件开发及案例研究,同时了解了行业工作流程,自身职业素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专业学位学生也将自身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之中,直接服务于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直接为合作企业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和研究成果,增强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此外,学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校企合作导师,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以提升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结 语

文章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围绕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探索。通过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立等多种途径,有效增强了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对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学院将不断加强相关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其他高校材料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鑫:《现代企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13期,第227-228页。

[2]赵婷婷、代寒玲:《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第68-78页。

[3]李力、曾德学、姜恺:《实践导向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0期,第79-80页。

[4]陆鑫、任立勇:《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4期,第147-149页。

[5]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62-66页。

[6]郭锋、胡艳华、龚佩、赵鸽:《工程类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以“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9期,第118-120页。

[7]张敏:《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探析》,《陕西教育》(高教)2015年第12期,第59-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