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办高校在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而在服务地方区域教育发展方面,民办高校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试从民办高校的发展成果入手,探讨民办高校与区域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服务地方 高等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农村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JK1070。

民办高校的概念界定

民办高校是指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自主出资取得依法举办资格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与公办高校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校的支撑性经费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收入。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两种:一是全日制统招高等院校,经由国家许可,具备颁发相应学历证明的教育机构,包括普通民办高校、独立院校和部分分校;二是非学历教育,如新东方、北大青鸟等培训类教育机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只能颁发技能型和证明型的证书,并没有学历教育的权限,是为社会各行业工作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工作的民办教育机构。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本身的非公性质属于地方经济的一部分。就经济性和盈利性而言,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经济收入和科研成果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也来源于区域经济;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为地方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民办高校与地方区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民办高校,要树立主动为地方区域发展服务的意识。

民办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解读

1.高校服务社会

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办学的三大职能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三种功能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培养人才和科研两个方面,某些研究型的高校成为企业争相追捧的合作对象。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人才和科研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建设作贡献,只是高校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有更直接的贡献。这种贡献直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进步;其二是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是科研型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

2.民办高校的特点

民办高校的特点是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的,其在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特点:其一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优质高校最明显的特征是充足的资金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两大显著特点恰恰是我国民办高校所欠缺的。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一般来自于办学者单一的出资和资助,或者是一些慈善项目的海外捐赠,以及少量校友和社会企业家的捐赠,并没有政府机构的资助,学校的发展严格受到资金的制约。从国内民办高校来看,民办高校维持运营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所以招生率就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维持器”。而民办高校的发展仅仅依靠每年的学费收入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发展还需要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其二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构成主要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编制上不占优势,所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压力远大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不管是在发展时间、管理机制还是师资待遇上都相对落后于公办高校。因此,在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性上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师资队伍是影响其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比教学硬件条件更为重要的办学支持;其三是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较灵活。在民办与公办高校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低、生源质量也较差,甚至于学生是在无法选择更好的公办高校时才会考虑就读民办高校。这些不利条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掣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要灵活得多。民办高校出于管理类成本的考虑,一般在管理机构上更为精简,行政体制更为灵活,高校在新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方面都有相对快速而简便的执行程序,这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民办高校对市场作出更快、更新的反应,是公办高校无法超越的办学优势。

民办高校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意义

1.民办高校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民办高校依托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区域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表现在人才供给和技术供给两个方面。而教学和科研恰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民办高校的出现让呈现“垄断行业”的公办高校有了竞争对手,激活了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在专业更新和办学创新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为社会服务作贡献的重要作用是政府所要深切关注和鼓励的。教育部先后对上百所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与日益发展的民办高校形成了和谐共存的良好互促局面,将地方高校进行合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民办高校的地域性更强,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非公益性的办学性质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在社会效益的创设能力方面要高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够激活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激励公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

2.有助于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双赢

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上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尤其是地方的民办高校,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是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高校发展与地方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可以持续不断地为地方经济作贡献,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助力,经济水平能够提高办学条件,尤其是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新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面。

民办高校为地方区域教育发展服务的改革探索

1.强化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

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意识要树立在为地方服务的基础上,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直接相关,利用政府密切关注的优势发展地方民办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有意识地关注地方社会发展。首先,民办高校要在办学理念上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面向地方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发展以及政府战略规划或者校企合作项目中去。意识决定行为,在意识的树立上能够为学校和社会各行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健全组织,推进规划,地方民办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机构,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调动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积极参与到为地方服务的“战场”上。在民办高校教师中强化为民服务的主动意识,将教学和育人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教学理念出发,提升知识转化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能力,全面发挥民办高校为地方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2.提高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区域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高校的专业和特色办学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在地方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精准定位上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相配合的基础上,提高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民办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其二是通过民办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进行校政企三者共同合作。企业委托高校代为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毕业后直接输入政企合作项目中,既能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又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地方特色型的合作项目中,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说是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149-151页。

[2]刘莹英:《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第1-4页。

[3]苏珊:《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