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琵琶教学为集审美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艺术形态,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随着市场需求和教育定位的新发展,其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方法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琵琶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如何突破思维定式,以“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来谋求琵琶教学的新方法,是推进琵琶教学新发展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琵琶教学 教学定位 创新发展 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琵琶在我国已经传承和发展两千多年,其文化和艺术积淀深厚,深刻影响着国民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也正基于此,其被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得以深化推广和发展。随着现代艺术需求的多元化,新的艺术表现内容、形态及要求对琵琶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难度日趋增大,如何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反思传统业余教学方法,推进琵琶教学新发展,无疑是当前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将以琵琶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切入点,以“反弹琵琶”的思维从琵琶普及教育、入门教学及考级教学等几个层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从而推进琵琶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琵琶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1.琵琶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琵琶是通过手指在琴弦不同位置的多变手法展现灵活多变、悦耳动听的旋律,并呈现其隐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琵琶的乐器造型和演奏技法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相关统计,利用左右手的动作变化可以变换出上达百种的演奏方法,由此可见其教学难度之大,入门之难,要学精更难。如若缺乏完善的教学规划,良好的入门引导,精准的考级指导,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及科学的内容安排,则可能无法实现琵琶教学的既定目标。当前,随着各国艺术教育的深化发展,琵琶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不断兴起,并在多种艺术教学形式中深化推广,由此掀起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新潮,且在多元化艺术需求的驱动下,各国将注意力纷纷转向了教学法的创新研究上。在我国,琵琶教学所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应该重新审视现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立足民族艺术教育和特色,创造属于自身发展需求的新方法。

2.琵琶教学与时俱进的新方向

纵观以往,琵琶教学一直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对于新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少之又少,教学实践中,承袭的是代代相传的“师徒”模式,推行的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虽能够在短时间内教授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所以在未来教学发展中,应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教学方法的差异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琵琶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勇于突破,以“反弹琵琶”的思维,吸收和借鉴各类教学方法,以丰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领琵琶教学新发展。由此形成的琵琶教学应该涵盖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凸显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践教学;其次,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彰显教学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再次,要始终以学生专业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为目标,将艺术追求与社会需求有效融合,契合时代发展要求。

琵琶教学与时俱进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1.琵琶普及教育的加速推进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日趋增加,琵琶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还能推动传统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据数据统计,在琵琶教学普及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中,大约有万分之一的人正在进行琵琶学习,而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则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接触琵琶教育,依照此发展速度和规模,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未来琵琶教学的普及度将空前繁盛。许多教育机构已将琵琶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评判和选拔人才的必要标准之一。根据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说法以及其他国家艺术教育发展经验,增加艺术教育所占比重已是必然趋势,琵琶普及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时代变革,重新审视传统教学问题,扭转传统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传统琵琶专业教学中的目标定位是高端演奏人才,但是当下社会需求的释放量并无增加趋势,多数专业演奏教学将转变为普及教育,这是顺应时代变革形式,进行“反弹琵琶”,谋求琵琶教学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影响下,琵琶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以弹奏技巧和水平来衡量教学效果优劣,应该更倾向于以国民音乐水平和艺术素养来作为新的衡量标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规律和方法,驱动琵琶教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琵琶入门教育的深化改革

琵琶教学的难度是公认的,在以往教学模式影响下,现有琵琶入门教学基本都是在业余教育机构内进行。在琵琶教育日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因为教学机构的不同,其教学内容、方法及技法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造成学生基础性差异。鉴于各琵琶教育机构尚未制订统一的教材内容,教学中难以按照既定的标准展开实践教学,而且,原有琵琶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高端演奏人才,对于入门的初级层次教学关注度不高,忽视了入门阶段教学的研究,将其归类为业余琵琶教学之类,缺乏该类教学经验。有的教育机构在入门阶段,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未进行差别化教学,而是“一刀切”,甚至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琵琶入门教学阶段,其教学内容及方法无需进行专业及业余分类,应该遵循艺术教育的本质,进行同等教育。当前,儿童阶段是入门教学的起点,100名儿童中仅有1人具备琵琶学习天赋,可能会成为专业的演奏人才,但是教学中不能以这些少数尖子生为准而忽视普及教育。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学龄童的特点,以音乐和艺术感知为目标,以琵琶教学为切入点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魅力。同时,在入门教学中不能唯“考级”论,应在强化演奏技能训练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风格流派、文化素养、艺术内涵等音乐综合知识和素养的培养,由此才能将琵琶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3.琵琶考级教育的适度调整

随着琵琶普及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弹奏技巧均有了显著性提升,但琵琶学习的高难度性也增加了其入门和考级的困难性,而同样的学习时间,古筝的指法和弹奏技巧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资格证。虽然琵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及艺术审美能力,但在当下,作为一种高素质人才的评判标准,等级考试是一种常态。经过深入分析可知,琵琶等级教学存在入门较高、标准偏难的问题,在全国等级考试标准内容中涵盖了诸如《月儿高》《诉》《流浪者之歌》等多数专业毕业生的曲目。这些曲目在弹奏技巧及艺术内涵表达中均呈现高标准化,不仅偏离了琵琶教学的根本宗旨,而且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学生不仅要应对数理化等基本科目的学习任务,更要挤压时间进行琵琶高难度弹奏技法的学习,这势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进而容易产生退缩情绪,从而丧失对于琵琶学习的兴趣。因此,未来琵琶教学中应该适度调整等级考试教育,回归艺术教育本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为目标,降低等级考试标准,由此才能彰显琵琶教育的自身价值。

结 语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多元化发展,琵琶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奥尔夫教学法、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达尔克教学法等各国教学法不断涌入,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在此形势倒逼下,我国也在积极探寻独具特色的琵琶教学方法,如何在保有传统文化和艺术底蕴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琵琶业余教学法,将其纳入普及教育之中,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并针对现实发展需求,进行多层次教学改革是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也是驱动琵琶教学更好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欣洁:《关于琵琶教学的技能策略思考》,《当代音乐》2017年第9期,第66-67页。

[2]李璐璐:《承传变革创新——沈阳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体系形成过程的探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1卷第3期,第126-132页。

[3]舒芳:《地方专业院校琵琶教学的思考与突破》,《歌海》2014年第2期,第100-102页。

[4]奉山:《与时俱进,反“弹”琵琶——关于琵琶教学的几点反思》,《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5-88页。

[5]任海花:《以人为本 学用相长 接好地气——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琵琶课教学的新思考》,《黄河之声》2012年第11期,第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