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程十分薄弱的环节,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瓶颈”,必须以思政课教学为引领整体推进思政工作体系建设。通过分析“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原则,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堂实践教学途径,创新思政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向认知考核和行为考核等学习过程评价转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思政 高校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在党的十九大新形势下,继续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是高校思政课程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高校部分学生功利思想泛滥,对思政课冷淡甚至是抵触排斥,并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因此,能否做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大问题,甚至关系到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怎样办高等教育的大是大非上来。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要以思政课教学为引领,整体推进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统筹课堂理论教学、专业课程渗透及课外社会实践,多渠道、全方位的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大思政”格局中的“大”

“大思政”是指充分整合高校教学、管理及实践资源,将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视野,从根本上扩展了思政课的高度和站位,更多的是从学生未来发展来考虑;二是大课堂,将以前狭隘的教室概念扩展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环境中,将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三是大教材,将单一课本教材,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四是大队伍,队伍成员既包含思政教师,也包含专业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等;五是大目标,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教学及考试过关扩展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各个层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

“大思政”是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教育,其实践性是西方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理论,深度关心学生,深刻认知社会,实现理论难点面对面,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体现在:

第一,实践性。虽然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同样不容忽视,思政教学需要具有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二,人性化。人性化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性化教学,为学生灌输主客体平等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思政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与感染力,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第三,开放性。思政课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大思政教育观念下的关键理念,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形势,结合思政理论,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其次,教育载体具有开放性,教育载体的开放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微媒体手段等应用于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课堂实践教学途径

围绕课堂主线,重构教学内容,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不能脱离“课堂化”,通过课堂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基本原理,形成学生的理论思维。

这样的“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环节是利用拓展资源关注热点焦点,“看”“听”“感悟”或独立研究。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主题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之间的体会交流、学长们的学习经验分享、时事热点问题的辩论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真正消化了思政理论知识。第二环节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抽象的书本理论中“走出来”,增强课堂的可操作性和亲和力。例如结合“中国梦”的主题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策划、组织、表演了“廉洁护航中国梦”实践成果汇演活动。从策划、主持,到编排、表演,学生全员参与,节目内容都是来自学生原创,围绕校园生活展开。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撰写剧本、精心排练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廉政文化和廉洁教育的熏陶。

创新实践教学课外模式

思政课的课外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1.认知实践模式。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见习、调查等,如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延安枣园等,通过亲临现场直观感受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西安高新区和经发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改革开放实践效果的理论根源。

2.体验实践模式。教师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实践项目,包括实践类型、实践形式、实践目标以及实践方案、活动评价等,比如延伸课堂专题式和案例式教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聘请学者、教授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去,用好社会资源教学,逐步建立以校外专家为主,以教师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格局。

3.问题研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就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的辩论赛、科研课题、沙龙等,也包括学生从策划、主持到编排、表演的实践成果汇演,模拟道德冲突、模拟法庭等模拟活动,把思政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理论难点问题相结合,进行案例分析研讨。

4.虚拟实践模式。基于慕课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学生在平台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小视频,讨论热点、难点问题,完成测试作业;线下教师精读理论,发起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消化线上的理论知识。

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思政部与学工处、团委等学生教育管理机构相互沟通,教与管相互渗透,将思想道德标准量化、具体化,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项目中,融入日常行为表现中。因此,学业评价可以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向学习过程评价转变,由显性的短期成绩向隐性的长期效果转变。实现两个考核,一是认知考核,创建机考系统,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实现一生一机一密码的随机考试方式,系统自动评判成绩,或利用慕课平台随机组卷考试,并结合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间、作业完成的及时度和质量,以及参与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认知考核,形成第一份成绩单。二是行为考核,根据实践项目活动中学生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践考核,结合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创新能力进行考核,结合学工、团委等部门,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最终形成第二份成绩单。

结 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显现,课堂教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深化高等院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也尤为关键。“大思政”格局的教育思想提倡个性化、实践性与开放性教学,无疑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北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孟爱玉:《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瓶颈”与“途径”》,《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第6期。

[3]王素芳:《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4]李思:《探讨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纳税》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