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困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症结之一,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无法适应“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形成了话语冲突,遭遇话语困境。因此,应从艺术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接受实际出发重构话语体系,是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 重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陕西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SGH16H239)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平台。但现实情况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不够、实效性不强,存在边缘化、形式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等诸多问题,常常出现教育者觉得“很重要”但受教育者却“不感兴趣”的尴尬。本文从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视角入手,就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提供破解方案,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式话语体系遭遇困境

所谓“话语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1]p293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由教师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等中介性要素,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2]p83话语体系作为思政课教师向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媒介,对教育的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思政课历来以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为其话语体系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可以一味地“照本宣科”。因为“话语的运用策略往往直接影响教育关于道德的解释与说服力”[3]p33。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特点和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建构和凝练。

遗憾的是,“宣讲式”话语体系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占据主流。在这种宣讲式语境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宣讲的“机器”和“工具”,于是在艺术院校的思政课课堂上出现了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场面。[4]p86

“宣讲式”的话语缺乏对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和需要应有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行为特点关注不够。“9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喜欢新颖、幽默、简洁的网络语言,反感枯燥乏味的空话、套话,更排斥说教式话语。另一方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偏好关注不够。现代艺术类大学生喜欢“小清新”和“接地气”的思政课堂,更喜欢以生动、形象和时髦的话语来阐述严肃内容的思政课堂,尤其喜欢能联系艺术专业实际、借助艺术案例的思政课堂。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教材理论的“高大上”与教师课堂讲述的“接地气”;另一个是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与学生接受倾向的趣味化。解决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使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坐得住、听得进”。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的努力方向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话语环境

首先,要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学理论所揭示和主张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教学相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生动而不是僵死的过程中,双方都是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原本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关系。”[5]p8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必须改变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关系中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沟通不对等的状况,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话语环境。

其次,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创造学生参与教学的平台。艺术类大学生总体来说思想自由奔放、性格张扬叛逆,参与意识强,表现欲望高。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善于并勇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偏颇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在西安美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让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课堂改革很受学生欢迎。具体做法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结合课程内容给出一定的选题,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有兴趣或有感悟的题目去查阅资料、编写文字稿、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台讲解,教师则对学生的讲授内容进行现场点评。

2.创新话语内容:实现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向学生话语的转化

首先,实现由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教材话语涵盖了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不但具有理论性和规范性,更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以理论话语、文件话语和政策话语呈现的。“着眼于理论表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教材语言天然是带有抽象性的理论品格,与大学生的接受意趣存在着一定的距离。”[6]p62这就要求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教材话语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话语进行二度创造,将教材话语转化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特点的教学话语。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要做足以下功课:一要通过融会贯通思政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体系框架,掌握教材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灵魂,夯实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基础。二要通过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丰富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三要通过学习掌握艺术史、艺术概论等相关艺术专业知识,优化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

其次,实现教师话语向学生话语的转化。艺术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在于艺术类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种“天然的排斥”,尚未接触便认为“无用”。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一要特别用心了解“90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具亲和力。二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兴趣爱好,充分尊重、理解和把握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思政课应“给予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教育者的温情与关爱,营造温馨舒适的话语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于心,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7]p38

3.转变话语范式:摒弃霸权式话语,构建对话式话语范式

目前,艺术院校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方式往往以压迫式和注入式为主,其典型表现就是掌握信息主导权的教师在“独唱”中完成对学生的“灌输”,这是一种典型的霸权式话语。因此,重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体系,就必须“摒弃这种话语一言堂的模式,构建对话式话语范式,实现话语权共享”。[8]p48

首先,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构建“参与型”“合作型”教学关系。艺术类大学生在话语表达时,渴望在课堂话语场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是拥有至高权威的社会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独语者、裁决者、监控者的角色”。[8]p48在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众多学生中的首席,拥有和学生平等的权利,不要以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言论”。[7]p37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最终形成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信任和依赖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其次,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由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强调自我,他们既不愿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愿意接受别人强加于自己的观点,对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独白”式说教不太领情。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对话情景,以倾听、欣赏的平等姿态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结 语

艺术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不可能固步自封、自话自说。应从当今时代的现实出发,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通过话语体系的重新建构,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话语环境,不断创新话语系统内容,构建师生互动的对话式话语范式,使艺术院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充满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这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姚明奇:《如何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人间》2016年第21期。

[2]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3]刘丙元:《青少年的话语模式研究及其道德教育意义》,《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4]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沈宝莲:《关于高校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选择》,《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第10期。

[6]李国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质与内在诉求》,《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7]王影:《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教育探索》2012年第2期。

[8]张玉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