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资格证国家统考背景下,倒逼师范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将资格证考试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目标的制订,突出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应进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应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评价应侧重于技能考核。

【关键词】资格证统考 小学教育 课程体系

2015年,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之前师范生持毕业证书可直接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就意味着国家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职业资格准入界线。而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师范院校带来了一定压力,职业资格证容易取得的优势不再,倒逼相关师范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将资格证考试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增强小教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统考内容分析

目前,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科目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是按所申请的具体学科进行考查,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职业技能。仔细分析两科笔试内容,不难发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核范围十分广泛,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多方面内容的复合知识结构。比如,《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就包含了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七大模块的内容。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加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广博的知识内容也正是未来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面试环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环节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进行评定,因为对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学生来说,如何在10分钟之内呈现20分钟内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清晰的逻辑思维、工整严谨的书写等,而这些能力也需要并可以在合理有效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得以训练提升。

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的制订应突出职业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小教专业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除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还在于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欠缺。因此,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就必须以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为纲。正如有些学者认为:“专业定位本身需要事实依据,而最有力的事实不是来自专业设置的某种标准或原则,而是来自小学教师职业本身。”小学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表达、书写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分析设计教学内容能力、组织课堂教学与班级活动能力、理解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另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用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职业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设置、调整相关课程,才能满足小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比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这些公共必修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因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今后就业实际效用并不大,学英语、计算机只为获得一纸证书,学体育只为放松、锻炼身体,如果将英语课程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衔接,将计算机课程与今后小学教学所需制作的PPT、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在体育课程中增设小学趣味体育、花式健美操等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能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2.课程结构应进行优化整合

当前,各大院校在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都依照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及实践教育课程三大类来组织,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能力的发展。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仍受传统师资培养模式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重视“教什么”,而对“怎样教”及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没有充分重视,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较少,且形式单一,项目不够丰富,缺乏活力性。

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的社会认知和全面发展的阶段,老师的人格魅力、文化知识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应具有德、知、才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在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中就要求小学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涉猎。而实际情况是,当前,小教专业所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基础课程几乎都是单门别类的分科课程,缺乏整合知识的学科综合课程,在保证有效课时、学分情形下,有必要整合人文、社会、自然、艺术四大学科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养。

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能力为重”的理念,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小教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时,要在专业、通识、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来设置学业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能有效形成未来小学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3.课程内容应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直接决定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小教专业所开设课程存在门类不全、内容偏旧的情况,比如教育类课程仍旧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为主,课程内容显得笼统、广泛。针对当前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促进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课程。如小学作文指导、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小学学科教学案例讨论、小学课堂管理等,只有建构了课程类型丰富、突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获得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师资格证国家统考给小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带来了课程顺序的调整。以往,学校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科之间的逻辑顺序来设置教学课程的顺序,当前,这种按部就班的课程安排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时,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和顺序,将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课程与考试内容相融合,将以往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开设的教育学、政策法规类及职业技能课程调整至一年级或者二年级,以便学生早日有机会参加资格证考试,提高过关率。另一方面,当一部分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而另一部分学生仅仅过了笔试关,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未过笔试关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明显已分出三层,这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三种层次的同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二、三年级自由选择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学习,只需在毕业时将三大类课程的学分修完即可,当然,这也要求学校方面做好统筹布局安排,合理设置选课系统。这种分层教学将打破传统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学生个性需求,实现学生能力与发展的统一。

4.课程评价应侧重于技能考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小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教专业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时,也应适时做出根本性变革。当前,小教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还停留在结果性评价、知识性评价,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能力,缺少过程性评价与能力评价,显然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有所脱节。课程评价机制应突出学生的能力考核,涉及一门课程评价时,应改变一考到底的传统模式,充分挖掘本课程的能力测评点,在日常教学与期末评价中,将能力评价列为重点考核目标,在毕业考核时,学校方面应以技能考核过关为标准,决定学生能否毕业,从教案设计、说课、讲课几个环节,以随机抽取教学内容为主要形式,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为学生入职前把好最后一关,为自己培养的学生负责,也是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负责。

总之,在教师资格证国家统考这一背景下,小教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这一变化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合理调整设置,帮助学生早日获取入职资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夯实从师基础,这将是小教专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2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