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贝多芬善于创作器乐作品,交响乐、器乐重奏和钢琴曲都是其所擅长的音乐题材,尤其是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对钢琴音乐的风格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后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钢琴专业学生对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对“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教学方式的研究,简要介绍自己多年来的钢琴教学经验,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 “热情”奏鸣曲 第三乐章 教学方式

在古典主义奏鸣曲中,贝多芬所创作的奏鸣曲成为领军者。“热情”奏鸣曲将多变的形象与曲式结构和谐统一在这部作品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贝多芬在创作时不仅对表现技法进行了一些改变,还对和声语汇、调性布局以及主题的发展等要素都进行了戏剧性的改变,使其思想蕴含在充满冲突、极具动感的音乐形式中。

“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教学分析

1.引子(1-19小节)

第三章的引子部分,在一开始就用多个同音反复呈现,营造战斗前冲锋的紧张气氛。随后,第7小节用模进手法进行,第8节中的颤音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见谱例1-1),之后的部分由下行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在这旋风式的节奏中营造动荡的战斗氛围。

谱例1-1

2.呈示部(20-117小节)

在引子之后,呈示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来表现战况的扩大,人们百折不挠的勇气。第20-35小节是主题部分,音阶式风格的乐句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在重要的位置低声部对高声部加以强调,宣告“只要坚定自身信念,团结一致,人们最终会取得胜利”。

第36-63小节出现了新材料,开端是在低声部的旋律中悄悄述说,伴奏部分为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现。整个小节用复调的表现方式,将战士在激烈战争中所呈现的搏击、挑战、不甘示弱、坚强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64-75小节是主题与副主题的连接段,将第一部分主要主题的音乐材料转到副主题的调性上进行表述。在这一小节中主题旋律与伴奏都为十六分音符,通过这种一致的伴奏音型,展现战事激烈的场景。

第76-95小节是副主题的表现段落,由那波里六和弦进行变奏的重复,在高声部、次中音声部出现。主旋律节奏每一拍前的休止符都让整个段落更加灵动,伴奏的旋律更坚定地奏响在战士的心中。在小节的末尾,变成八度以加强紧张的情绪。

第96-117小节为呈现部的尾声部分。高声部的旋律先于低声部一拍进入,最后两小节只有低音部出现。整个小节的情绪比之前更为激烈,战斗的队伍渐渐壮大,声势也随之扩大,随后在小节尾部弱下来,给予一定的调整时间,为下次战争蓄积力量。

3.展开部(118-211小节)

展开部为第118-211小节,在呈示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材料,使之成为卡侬风格的段落,这种风格不单对战士的信念进行了巩固,而且还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让英雄们充满力量。这一小节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第118-134小节中,力度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力度刚开始为pp,之后经过两次的酝酿达到sf,又立刻回到p。在极具波折的旋律中,让听众体验过山车似的酣畅。

第二部分:在第134-158小节中,sfp切分音使这一小节充满了力量。在这一节中,旋律的跳音都充满了动感,特别是在单音上,弹性充足展示了强烈的意志。重复乐句的运用给人充满力量的体验,第142-150小节出现的乐句随后以叠入的方式再一次出现在第150-158小节中。

第三部分:第158-211小节为再现部的准备部分。在第158-168小节中,旋律又回到主题旋律上来,整个小节力度渐渐增强,展示战场的壮烈与残酷,给人一种威严的气氛。第168-175小节左右手节奏交替,力度渐强再渐弱,反而更加扣人心弦。第176-211小节开始时,和弦的运用由两个三小节分解并加上休止符,力度渐渐降低,之后一小节一个休止符,紧跟着一个琶音形式为再现部的主和弦作铺垫。

4.再现部(212-301小节)

再现部的旋律基本与呈示部相同。只有在第220-228小节中出现了新的模式,使音乐更有力,充满着坚定的、勇往直前的气概。

5.尾声(316-361小节)

第316-361小节为结束部,这也是奏鸣曲中最具有爆发力的结尾。在第316-334小节中出现重复乐句,第一句由F小调到C小调,第二句从降A大调开始,主调结束。这两句调性形成对比。演奏时,在二分音符的弹奏上要充分,八分音符的断奏要果敢、清楚,要有力度之间的强烈对比,凸显兴奋的感情。第335-350小节依然是重复乐句,第二句是对之前的高八度重复,低声部的伴奏以分解和弦式进行。在第351-361小节中,每一小节中主、次拍上都有重音,使旋律势如破竹,勇猛前进。在结束段落的六小节中用反向的琶音方式,从高音区下降到低音区,最后在三个主和弦中震撼落幕。

“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教学方式

1.演奏速度的教学

该曲前两个乐章的思想与实质归纳体现在第三乐章中,所表现的是在其所处的特定时代,作品中有异于其他的、更极为勃发的激情,音乐的速度也与此相应,要比常规快板的速度更快。贝多芬将速度设定为靠近“快板”,并局限在“不过分”,既可恪守古典音乐的风格,又能保证演奏的质量,还能防范速度太快会进入结尾已设定好的“急板”。“不过分的快板”即是对演奏速度的预设与驾驭,是为确保乐曲准确演奏、完美展现作品及其性质、格调,不出现较大偏差的有效方式。这个标记也出自作品自身的需求,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使命和演奏者的职责。贝多芬标记速度的实现需要留意下面几点:首先,符合古典音乐的风格,形式制约内容,理智制约情感,具有严谨的结构,高雅而不失从容,和谐而不失清晰,适度而不失崇高。其次,把握乐曲的内涵,并展现其风格。要了解音乐的内容,展现具体的细节,还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供听众回味思索。因此,要控制好情绪,注意分句、句法、语气的细节,避免粗劣演奏。

“德奥钢琴学派”的音乐家们善于演奏偏向于理性的古典音乐乐曲,第三乐章的速度之快,尤其体现在末尾部分,竟为?=208,能够将速度运用到这样的极致,在“德奥学派”的钢琴家中也是罕有的。施纳贝尔的演绎力量性冲击感强劲,在一波承接一波的快速音浪里将情绪送上巅峰。布伦德尔最为稳健、缜密,他将这一乐章的速度稳定在?=132,结束部分仅为?=172,速度、节奏都较为平缓,更易为一般的学生掌握,因而是教学中通常使用的范本。肯普夫较之前两位的区别在于速度的起落较大且更具动感,尤其在速度的把控上更为自由,当然这也是仅相对于“德奥学派”的音乐家。

2.演奏力度的教学

这首奏鸣曲中用来“描述”内容和呈现音乐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力度,不同的力度记号有不同的内容,可以给予音乐静谧、恳切、回忆等特质。例如,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感情的高潮可以用ff,同时还可以用来体现紧张的氛围;“dim.”“cresc.”的渐弱、渐强可以体现感情的起落,可以描摹离别、相遇的情境。所以,力度的把控在乐曲演奏中十分重要,如何以此来体现整体的布局,也需要仔细斟酌。在对主题、副题表现和展开的过程中,形成持续增强的趋势,结尾处尤为突出,音乐也到达高潮,有了势不可挡的趋向。而在高潮前的几个小节,作曲家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用ff-p的力度,之后保持逐渐减弱的趋向,使乐曲欲语还休,将情感调动得淋漓尽致。

3.断奏方式的教学

(1)弹拨

弹拨是将手指尖贴琴键之后,向回钩的充满爆发力的动作,在演奏中会形成尖锐、犀利的断奏效果。“热情”奏鸣曲中在快速行进中的跳音,以及持续的同音弹奏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技法。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弹拨技巧的细节动作。演奏家郎朗与布伦德尔在处理第三乐章(142-154小节)时就用了弹拨技法,使声音充满力量。

(2)手腕断奏

这种弹奏方法要求手指在弹奏时稍微绷紧,手腕控制运动,指尖落键之后迅速反弹,依靠快速弹性造成清脆的跳音效果。在弹奏“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尾声部分(328-334小节)的跳音和弦时,用手腕断奏的技法能让声音清脆、响亮,如同凯旋的号角声。

“热情”奏鸣曲蕴含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和极度高昂的热情,是贝多芬对时代的领悟与感知。这一乐章最大程度地扩展了钢琴演奏在力度上的运用,强烈的力度对比是这部作品的首要格调,力度的结构安排与节奏、韵律及曲式等音乐元素紧密联结,使乐曲有了鲜明的特性,在音乐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因而,速度与力度都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作品逻辑的布局、情感的传达、练习的方式上,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周午、苗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以〈热情奏鸣曲〉》,《金田》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