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实现高校琵琶教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琵琶的艺术特征和教学现状,进而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改革策略,力求做到紧密结合实践、细化考核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琵琶文化。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

琵琶是我国优秀的弹拨乐器之一,拥有十分优美的曲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等特点。琵琶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独立性,在民族或西洋管弦乐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独奏、伴奏、合奏和重奏面面俱到,不但体现出特有的声部优势,还为乐队演奏平添了绚丽的艺术色彩。在独奏中琵琶可以起到一个小型交响乐团的作用,有利于弹奏者综合把握乐曲风格、音准和节奏。琵琶艺术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听者需认真品味其包含的韵味。

高校琵琶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能科学认识专项教学

目前,一部分教师在理解琵琶教学方面还停留在基础能力教学上,他们不能深刻认知专项教学的内涵,大多数处于独立探索研究的状态,这样就造成他们在教学时受限于普通意义的演奏技能训练,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停留在原地,无法继续开展专项训练教学,进一步失去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机会,使教学工作陷入困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喜欢用能力展示取代演奏能力的展现,这样的训练方式只对学生音乐基本素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无法确保学生的专业技术,对学生提高演奏琵琶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单一的教学形式

教育的实际研究对象是学生,通过实施教育活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和情感,帮助学生获得他们从前不具备的知识或能力。可是,我国一些高校的琵琶教学却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其地位是无法动摇的。简单来讲,教师是琵琶演奏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提供者,这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学习教师,缺少鲜明的个性,琵琶教学也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

高校琵琶教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1)实施主体教学

高校琵琶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操作,在整个过程中突出自主性,利用亲身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演奏知识。

教师不能包办学生学习琵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能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影响其日后的工作与学习,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校音时会出现校音不准等问题,教师亲自为学生校音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学生无法真正获得知识。明智的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讲解琵琶四根弦的音高、正确缠弦的方法以及校音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次鼓励学生自己实践,在每节课之前要求学生对照钢琴校音,教师在课堂中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学习中收获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系统化

学习琵琶乐器难度很大,内容也十分复杂,加之学生时间不足,对高校琵琶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琵琶教学还是采取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由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导致琵琶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准确认识演奏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系统掌握知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系统讲解基本演奏方法、琵琶器乐知识等,构建规范化的琵琶教学体系。由于教材是系统整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琵琶教学不能忽略规范教学内容这一问题。

2.创新课程设置

(1)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课程

为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高校应把培养全方位、综合型人才作为艺术教育的重点。对于高校琵琶教学来讲,要想与这一发展要求相符,必须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推动其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诚然,由于琵琶演奏和常规音乐课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差异性,迫切需要联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情况设置课程。为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设计提高学生演奏琵琶水平的实践课,还要设立陶冶学生情操的理论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相符。

(2)专题化课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高校琵琶教学可以采取专题方式设置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保证高校琵琶教学的客观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选择与自己相符的专题课程,在专题化课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进一步实现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水平的目的。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琵琶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学生通过示范性演奏获得对琵琶的直观认识,深刻体会琵琶包含的音乐韵味,培养学生学习琵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教师在演示教学时,必须对演奏曲目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感受曲目包含的艺术思想,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体会谱面之外的艺术魅力。如,刘德海先生于1974年改编的《牧场之家》,乐曲优美流畅,极具歌唱性,重点强调了摇指和挑轮等技法的熟练使用。摇指是在前八小节,这一点并没有在谱面上留下任何强弱标记,怎样根据旋律特点弹奏出强弱变化,体现出歌唱性,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直观的、准确的弹奏感受。

(2)探索法

探索法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且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及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为问题设计情境,提供有关的材料或者帮助学生整理材料,指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结合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开展检验和证明,最终获得结论。在讲解《虚籁》这一乐曲时,可将一部分音像资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下了解这一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情况以及包含的音乐理念,并且尝试独立演奏这一乐曲。在课堂上与教师分享学习体会,教师适当进行补充,指正弹奏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乐曲。

(3)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有关的技能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为学生确定练习的目标与要求,检查学生的练习方法是否正确;其次详细说明慢速练习的重要作用,科学规划练习时间,注意控制练习强度。如,《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中的《左追右》,这一练习曲具体是对左手追右手的灵活度的科学训练。在练习中首先保持良好的手型,特别是在大跨度左右弹奏过程中,保持手腕的稳定性,轻松抬起手指,尽可能避免出现保留指;其次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利用节拍器限制速度,每个星期速度提高多少,最后速度达到多少,都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伤害手指,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

4.加强实践练习

(1)教育实践

在集中实施教育实践的课程安排前提下,教师应注重在学习过程中适度穿插教育实践。可在琵琶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些助教工作;建议学生到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开展见习工作;参与大学生琵琶学习社团辅导,为学生建立实践操作的平台,从而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2)艺术实践

为学生创造登台演出的机会,使其更加踊跃地编排和排练琵琶表演节目,并获得一定的舞台经验,培养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合奏训练,使其形成较强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

(3)科研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研究方法并且提供科学指导,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整理成文字,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评审与立项科学课题工作,也可以全面锻炼其科研能力。

5.细化评价体系

(1)考试成绩部分

制定与其他乐器不同的评分标准,供考试参考,以确保公正性。考试内容是背诵演奏一首乐曲或练习曲,教师结合学生的演奏水平给出分数,具体评分标准包括:流畅完整性与音色优美(30%)、音准情况(10%)、节奏速度的准确性(10%)、指法坐姿的正确性(20%)、表达音乐理念的准确性(20%)、仪表着装(10%),还可以增加一定的视奏内容。

(2)平时成绩部分

结合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等给出日常学习成绩,另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参与助教工作的表现、参与演出排练的次数、论文写作质量等内容作为评分标准。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有自我定位过高、成才欲望较强,且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的心理特点,学习琵琶演奏内容较多或者是过难,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热情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高校琵琶教学应当注意控制知识量的灌输,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以培养学生学习琵琶的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春哲:《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端教学——琵琶演奏专业教学科研系列之四》,《乐府新声》2015年第4期。

[2]杨晓辉:《浅论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