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大众音乐文化的特征出发,对此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所处困境进行研究,并指出以大众音乐文化为视角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以寻求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 高校音乐 教育教学

作为艺术专业的一门学科,音乐课程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可培养其审美能力与个人品位。分析当前社会音乐环境,大众化音乐文化以其典型的特征增强了音乐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各院校均应参考并有效发挥这些优势特征,从而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行培养,赋予其更加丰富的音乐技能,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

大众音乐文化的特征

1.音乐创作的开放性

现代大众音乐文化的开放式音乐创作特征十分鲜明,易获得广大听众的喜爱甚至追捧。由于创作者受音乐题材与内容的限制并不多,音乐创作不受约束,更具自由优势,使得大众音乐文化可对不同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融合,甚至对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产生引领带动作用。加之大众音乐面向极为广泛的听众群体,更加决定了大众音乐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

2.大众音乐的多样性

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发展予以倡导,而音乐本身也是在讲究五音和谐的同时追求和而不同。多样化的大众音乐主要在多样化音乐技巧、音乐内容以及音乐传播渠道等方面有很好的体现。以音乐创作技巧为视角,创作者伴奏乐器的可选择性非常多,随着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在越来越多寻常百姓家的出现,人们进行音乐技巧的学习愈发便捷。创作者通过将音乐技巧与自己的理解融合起来,可进一步丰富音乐技巧。另外,现代社会信息通信的日益发达,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愈发广泛,多样化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音乐内容也不断在人类社会、生活与情感的方方面面得到渗透。无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喜怒哀乐,都可以元素的形式走进音乐,对音乐内容予以丰富。除此之外,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音乐传播的渠道与方式,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也逐渐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大众音乐文化影响下的高校音乐教学困境

开放化与多元化的大众音乐文化发展对音乐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众音乐文化本就包括音乐教育与教学,可对其繁荣与发展产生更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既不能与大众音乐相脱离而单独存在,也不能不顾自身特有的特征与个性而完全照搬其他教育模式及方法。目前,繁多的音乐类型、充足的音乐资料来源以及多样化的社会音乐活动正不断强化并影响高校开展各类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力度,这在所难免会给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更多有待深思与探索的问题。

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部分高校音乐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致听讲,很难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兴趣。但是在课间,又会有不少学生一改课堂上的懒散与厌烦情绪,他们会神采飞扬地参与到同学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明星的讨论中,哼唱自己喜爱的歌曲。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流行曲目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学生容易接受;其二,当下学生会接触较为丰富的流行元素,这些元素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三,高校在进行音乐教材选择之时会选一些内容太过传统与僵化的内容,这与现代化音乐发展趋势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很难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其四,部分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会选择过于死板而又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面对这一问题,他们在寻找自身定位之时会越来越困难。对于教材上的很多内容,学生都会以兴趣不大为由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如果只将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用作教材内容,似乎又是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违背。这是值得高校音乐教师与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音乐教育专家与权威人士共同进行音乐教材的编写,他们会对部分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以及不同时期音乐名家及乐理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选择与编制,以期让学生实现对音乐全面且系统的学习。大学生很多方面尚不成熟,他们有较强的猎奇心理,感兴趣于各类新鲜事物,受所接触事物的影响比较大,而高校教育与教学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教育与教学是一种美感式的教育教学,可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陶冶,帮助其树立正确与科学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接触优秀音乐作品的机会,培养他们鉴别善恶美丑的意识与能力,明确积极的审美方向。

基于大众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

1.理论结合实际

理论知识可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系统化认知,在丰富有关音乐的理论知识后,可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重视,视音乐课程为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思考与记忆的学科。在此过程中,相关实践练习必不可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应尽可能地被丰富。教师在实施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后,需评估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实际状况,然后结合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层次与水平开展下一步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可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时的注意力,让他们以一种探索式的心理主动了解、学习与练习音乐。此环节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与熟悉音乐的过程中萌发更多想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学生为本

基于大众音乐文化背景的多元与复杂,音乐种类及形式对音乐主题予以丰富,学生审美情趣也随之愈发多样与开放。对此,高校音乐教师在实施教学之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教学方式予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价值取向进行把握,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普遍接受的大众音乐类型相结合,选择其中一些带有积极意义、健康且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身心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代表性作品供学生欣赏与品味,对其正确审美价值取向的树立予以引导。

音乐的学习会受到学生自身审美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极大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初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具体学生未形成针对性且合理性的教学预判,音乐知识的讲解过于专业化,很可能引起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对音乐课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最终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在开展正式音乐教学之前,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一个简单且有趣的音乐小测验,以测验的形式对学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音乐审美水平与能力予以了解,同时,掌握不同学生的音乐偏好类型。以此为依据,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案之时可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多地采用学生喜欢且乐于接受的音乐风格与类型开展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整合大众音乐资源

基于开放式大众音乐文化的影响,现代音乐教学应遵循与时俱进原则,不能闭门造车与固守传统。大众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改观了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虽然大学生已成年,但未步入社会,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仍不够高,难以准确把握新事物,审美价值取向也有待成型。加之一些现代化元素的影响,大学生更加喜爱大众音乐文化也不足为怪。除此之外,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他们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民谣及古典音乐的理解尚不深刻,若教师一味地选择强制性手段对学生进行这类知识的灌输,必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转换以往教学思想,采取整合方法,进行大众音乐中流行元素及传统民谣与古典音乐的交融,使其与学生的审美观相符,以耳目一新之感体会音乐的奥妙。不能否认,传统民谣与古典音乐中的一些音乐与文化价值是大众音乐无法取代的,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与大众音乐文化下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对比把握传统与当代大众资源中故事、思想、填词、作曲技巧等的异同,让学生弄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即两者相通且传统为现代提供基础的关系。另外,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一些流行音乐的播放,也能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消化知识,提高其学习音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玲、李淑华:《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中的职责与任务》,《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07-110页。

[2]海风:《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索》,《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第23期,第246页。

[3]郝欣:《浅析高校音乐教学方法革新》,《音乐时空》2015年第22期,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