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存在课程时数少、形式单一、教师思想受限、教学内容不合理等问题。为实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武术教育教学需明确传统武术选修课的正确位置,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优化,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前提,致力技术性、理论性以及灵活可选性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重构。

【关键词】高校 武术 选修课 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5SKYB1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武术在当前乃至今后承担的教育功能、服务育人的社会化均以此为立足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必须对此民族精神予以弘扬。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以及武术从业者都提高了对传统武术教育、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视。然而,多数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教学研究高度与思维认识仍局限于体育教学范畴,认为传统武术选修课只是体育课的一个项目,忽略了将大学生培育为继承与发扬传统武术重点人群的重要性。对此,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应对当下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现状进行反思,明确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内容重构的前提条件与路径,为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研究提供支点。

传统武术选修课在我国高校的开设现状

1.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课通常安排为每周两学时,选修大纲涉及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排除天气或其他原因耽搁的一些学时,可用于室外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在有限的课时中,武术占比非常小,加上师资力量的限制,部分高校甚至不会开设武术选修课。而在一些师资条件相对较好,有实力开设该类课程的高校,跆拳道选修课往往比传统武术更受学生青睐。

2.教学方式

教师本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积极钻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并完善自身教学方法。但目前,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存在组织形式单一、欠缺创新性的问题,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对教师示范的武术动作进行机械式模仿与练习,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教学程序单调重复,这对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压制。

3.教师培训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传统武术教学都应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在时代进步与实践探索中日益发展。但是,当前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师缺少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教学理念,教学易受自身思想的束缚。优秀的传统武术选修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自身学科的教学上,还需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予以涉及。所以,高校传统武术教师在升华自身武术理念、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还需吸收并强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4.教学内容

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目前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对武术技击性的体现较差,实用性不高,长期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并不利于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2)技术性教学内容远超理论,学生缺少对武术理论知识尤其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在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武术套路为中心的教学特征非常明显;武术技击与养生等内容相对欠缺,这是对武术本质特征的忽略;理论教学中武术文化、武术健身、武术养生等知识少之又少,很难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层次。(3)武术教材与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单调,对地域性、学生之间个体兴趣以及教师个体特长等的不同均有所忽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选择性非常小,教学灵活性亟待提高。

重构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

1.以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武术事业为出发点,将传统武术选修课放在正确位置上

我国传统武术教育教学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只承认武术具有体育属性,仅对武术的竞技体育属性进行开发,他们在评价中国武术时,仅以“体育标准”为依据,否认我国传统武术同西方体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一根源性问题以枷锁的形式对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产生束缚,成为武术传承必须摆脱的桎梏。要想在高校校园立足,与域外武技进行对话,我国传统武术必须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个性为重要特征与依据,这要求武术教育人员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以民族与国家为立场,重视武术文化教育,强化武术核心价值传承。

2.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优化

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可参考其他学科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选择性借鉴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例如某一武术动作要领、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衔接动作等编制成高趣味性的软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借助现代化影像设备录制学生练习某套武术动作的全过程,为教师随时、随地、全面观察学生动作要点与技巧掌握程度提供便利。教师教法固然重要,学生学法亦不能忽视,学生不宜一直进行集体式练习,特殊情况下应选择性地采用同质分组、合作练习、探索练习以及自主练习等方法,满足学生团结精神、创造精神及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要求。

3.重视师资培训工作

高校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应以此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各高校之间可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方便校际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校内相关领导需提高对师资培训的重视,加大培训投入与培训力度。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师还要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等学科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习,积极撰写综合各学科的传统武术学术性论文,时时关注武术运动的发展状况,以更好地应用于专业教学中。所以,教师自身也需积极争取进修机会,全面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

实现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内容重构的路径

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要求高校以自身教学实际为出发点,缜密且深入地思考该项教学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等教学价值。

1.增加攻防格斗、健身等新技术性内容

传统武术运动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武术选修课教学要对这一内容予以体现,彰显攻防格斗技术。攻防格斗乃武术的本质所在,表演艺术、健身治病等特征均处于次要位置。上世纪中期,我国传统武术中具有的格斗成分被取消,武术日益朝着与体操舞蹈相类似的唯美方向发展。现代社会文明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学习武术的目的在于强健身体,武术中格斗内容太过野蛮”的错觉。经历几十年的错误发展,武术失去格斗功能,仿若无法下水的游泳者以及不能射门的足球运动员。今后高校在进行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时,应重新纳入攻防格斗的内容,删去舞蹈类动作,对技击价值高的动作予以保留,创编可单练、对练、彰显武术本质、短小精悍的套路,这是对武术运动发展要求与趋势的迎合,可扭转以往武术选修课实用性差的局面。对于人们提出强化身心健康的要求,教学可丰富健身类内容,这要求武术选修课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构建在武术健身这一核心基础上,对学生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予以兼顾,充分体现传统武术的趣味性。

2.增加传统文化与武术养生等理论内容

武术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史、哲、理、医等众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在武术的技战术上对众学科的知识与内涵予以充分体现。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可通过课外读物、校园宣传刊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武术文化方面的内容,深化学生认识传统武术本质特征,在推动其理解与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及健身方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3.增加符合需要性与可行性标准的可选性内容

以目标体系为主的《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由目标进行统领,学习目标应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针对《课程标准》中未规定具体教学内容与时数比例的情况,三级课程管理作出相应处理,这是对课程内容可选性的强化。基于此,各高校及其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增加能够发挥地方武术优势与特色、体现地域特征的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同时对其他国家武技如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印度瑜伽术等内容进行借鉴与对比,扩大教学内容可选范围,提高选择灵活性,更好地体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时代特征。

结 语

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既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助其培养坚韧的性格品质,又能传承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工作者与相关人员必须清楚把握武术选修课肩负的历史使命,从文化传承的高度审视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振兴民族文化事业、弘扬优秀武术文化为出发点,围绕武术选修课课程目标进行高校传统武术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重构,助力武术文化传承使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立杰、吕晶红:《亚健康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与重构》,《运动》2015年第13期,第85页。

[2]覃宇德、樊坤:《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改进》,《武术研究》2012年第12期,第80-81页。

[3]李光全、张元河:《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探》,《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第8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