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加深,对于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由于我国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国际间的交际需求。本文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出发,提出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虽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应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但是在大纲的主体部分,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测试评价等方面都没有针对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具体描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显得有些空洞。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依旧沿用以“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忽略文化教学、文化学习,学生普遍无法跨文化交际,究其原因具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文化作用

语言包含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记录下人类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学习语言掌握、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与此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无所谓文化,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学习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如跟英国人打招呼,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往往问候对方“吃了吗?”,而英国人听到这句问候语时会认为对方发起了“请我吃饭”的邀请,之后中国人并未邀请对方吃饭,可能给其一种不信守承诺的印象,于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出现了误差,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进一步深入交流。再比如英语中的“GREEN GRIL”翻译过来应该是“黄毛丫头”而非“绿毛丫头”,这些因文化带来的差异层出不穷。因此,大学的英语教学将文化这一因素排斥在教学之外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对方接轨的教学,最终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只是“白学”。

2.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意识

尽管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认同文化对语言和交际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却起步很晚,学界普遍认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撰写的《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而我国则直到1982年许国薄先生发表的“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才标志着我国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目前,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依旧不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介绍和引进阶段。正如刘润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因此,能够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少之又少。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长期以来缺乏跨文化意识,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缺乏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无法与目前的交际形式接轨;第二,大部分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培训,即使少部分教师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也很难运用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存在英语知识的学习死板,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

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意识训练

综观以“应试教育”为指向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流派:第一,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上历史最久的流派,其教学原则是逐词直译课文内容,讲解并巩固语法、词汇知识,该流派认为学习英语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语法。第二,直接法,强调课堂教授的每个英语词语都应当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表示的意义直接联系起来,以仿照幼儿时学习母语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第三,听说法,强调先从听说开始,之后加入读写。第四,认知法,是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的一种方法,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的智力发挥作用,重视学生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这四种教学流派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改革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开始切入,从习得英语本身的语言规律、词汇语句上进行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1.培养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

英语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引导角色,学生学习英语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可说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最有力的纽带。一个教师的教学可能影响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课长久的思考方式及学习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意识首先必须从教师的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思想观念,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教师在文化知识储备上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其次,强调教师从备课到最后的测评将都必须将跨文化意识教学融入其中,建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求语言知识的充分准备,更需要对文化知识的准备,在讲授课时,不仅要求对课文内容、语句语法的详细讲解,同时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解,文化解读作为课堂上的必要环节,而不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润滑剂。通过对比法、融合法、分析法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测试考评中,有意识地加入文化内涵的考核,培养学生逐渐重视语言文化,使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学过程加入文化差异的研究。文化差异的对比主要包括:价值观、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解释,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英语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内化。第二,向学生适当地传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跨文化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归纳一些跨文化内容,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地认识文化差异。第三,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教师能否提高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成败。

3.注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已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因此,在英语教学时导入文化内容是必要的,所以,究竟怎导入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导入内容。在这一点上以赵贤洲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其内容主要包括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2];陈光磊则将文化内容概括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以及语用文化[3],以上两个流派的观点其实是从不同的侧面概括所导入的文化,两者均是强调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用来解释英语为何如此表达的根本原因。其次,遵守文化导入原则,大学英语老师将跨文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中时,可能存在一味地对外国文化显著宣扬,可能不利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协调发展,甚至对我国文化传承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大范围地导入文化,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吸收和内化,因此,对于文化的导入必须遵守谨慎原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谨慎原则是指在导入文化时抱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文化导入的具体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确定每次文化导入的数量,保证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吸收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次的导入,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最后,文化导入的形式做到尽可能丰富,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讨论法、比赛法、实践法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总 结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语言是文化的反射,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通过文化的熟知理解语言。随着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可,跨文化意识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教学意识,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必将对于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燕:《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运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2]赵巍:《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Irving Kathy J:“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Classroom”Theory into Practice(23(2),1984):p138-143.

[4]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