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审美素质不可或缺的教育之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引领着国家的文化和人文追求不断进步,从远古时代的刻画技术到如今的3D打印,都是美术与科技之间的结合。美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一直是美术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在美术教育取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诶书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跟随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本文试从“引导性”教学模式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引导性” 高校美术 教学模式

文化经济领域是继“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之后又一备受关注的经济发展领域。 “引导式”教学的定义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现状

1.传统美术教育背景的遗留影响

我国的美术教育自西周和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具备了周备的教育制度,从“宏都门学”开始就积极推动艺术的发展。发展至宋代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末明初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到如今的21世纪,高校美术教育从功利主义到为政治服务再回到美学教育的本身,每个时期都兼具当时的时代特征。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对美术教育现状的改革和新模式探索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历史模式。传统美术教育的制度和方式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弱化美术技法的课程比重,加强对于艺术观念的培养是基于现代美学教育情境上的时代变化。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但是在与国际美术和西方艺术的不断交流中,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在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引发新的思考。在扩大招生和美术就读的门槛放低后,由生源比重提升而引发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严重。在传统的美学教育是纯粹的提升审美素养的影响下,当下的美学教育在面对美术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应对?这是传统美术教育背景对当代美学教育发展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2.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体系还处于完善阶段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设定中要抱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在当前的高等美术教育系统中艺术专业类院校达到百余所,开设艺术类招生的占到四成。在被称之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高考中,艺术类正在成为一条挤过高考独木桥的捷径,被众多高考生追捧,在每年的高考生中艺考生占到六成。在这种各怀目的的艺术考试洪流背景下,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高等美术教育的体系中,美术学的一级学科单位有美术系、艺术设计系和美术理论研究所、造型艺术系等,主要的美术专业有美术学、动画、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绘画专业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分制为考核标准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理论课、创作课,课程性质有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而实践类的课程主要是以外出写生、采风为主。课程设置是基于培养学生的观察造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高等美术教育的学习相对被动。在各学院的学年教育安排中设定为:一年级注重艺术基础;二年级注重艺术理论或教育理论;三年级注重实践教学;四年级注重毕业设计。从课程设置来看遵循了教育的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安排,但是在各基层课堂上的教育实质和效果却与原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引导性”教学模式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

1.社会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是提升社会审美素养的最佳途径,美学素养是体现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而对于美术的定义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可以是一幅画作、一个雕塑或者一切引起愉悦和共鸣感的事物,美术是经过个体创造,去与他人分享时还能够产生愉悦影响的事物,具体说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也被涵盖在了美术的范围之内。当代美术教育就是提升塑造美和创造美的技能、理解分享美的认识,兼具在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双层追求,快节奏的工作和轻松的生活娱乐能够在日常中得到平衡。这是社会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对于每个社会大众所提出的时代要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这是美术教育与社会审美需求产生供需关系的契合点。

2.知识经济时代美术理念的创新要求

美术教育的理念不仅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影响,更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影响,互联网被称为第三次社会革命。知识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指向创意型的经济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在美术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新理念和新的审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新兴事物和现象出现时,能够在社会大众中流传并被接受的就是符合大众审美的,而这种大众审美与相对流行的私人订制又有区别,在大众审美领域,个性是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追求,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信息科技的发展,都越发注重审美情趣的提升。

3.高等美术教育的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的学习是自主性学习,在基础性和规范性的知识理论体系指导下,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关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技能的传道者,而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者和美术教育理念和审美的影响者。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体系的传承,素养型的美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教师自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

“引导性”教学模式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分析

现代美学教育的范畴不断得到扩充,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美学是自由的,但是美学教育又是严谨的。因此,灵活而严谨的美学教育模式是对学生改善自身学习的教育关键之一,“引导式”教学模式在展现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平衡好美术理论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高等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在美术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将美学在工作中更好地推进。

1.有利于艺术氛围的构建

在现存的高等美术教育状况下,高校的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创作技术,而“引导式”教学模式则在分析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美的目的,学生在被“引导”的过程中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进行技能的拓展学习,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欣赏者,教师对美术内涵的认识是个人观点,在一定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通过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展现美术学习的互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氛围的构建。

2.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发挥

“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的想法,以自身的独特角度去发现美学知识,树立自己的美学理念,形成更好的美学技能,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式”教学模式创造的学习氛围更为轻松、自由。作为高等美术教学工作者,积极地将学生引导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激发潜能。自由的沟通环境和引导式的教学将真正的大学精神带进课堂,让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者都在开放式的空间里自由发挥,提升高等美术教育的学习氛围。

3.模式的实践需要多方联动

高等美术教学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的支持,也需要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广,只有师生之间配合好了,教育部门和执行部门配合好了,“引导式”教学模式才能在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教师身份的转换、师生关系的变化、课堂氛围的改变,都是对“引导式”教学模式推广的考验。引导性的教学理念平衡了教与学的关系,和谐了师与生之间的平等位置,站在当前高等美术教育体制下,一线美术教育教师应考虑到将美术教育资源和实际社会状况关联起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非非:《高等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6期,第65-67页。

[2]李海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研究》,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5月。

[3]姚玳玫:《中、美高等美术教育的比较与思考——“对话:中美视觉艺术高等教育比”研讨会纪要》 ,《美术观察》2014年第1期,第147-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