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就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的关系、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以及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教学工作中培养我国下一代的民族音乐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文化 文化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的关系解构

1.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就当前多元文化来看,音乐教学固然需要向西方国家吸收精华,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文化中蕴含的底蕴,但是如果想要培育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仍然需要以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为基础。研究表明,我国每一部民族音乐作品背后都隐藏有一个小故事,民族色彩与历史气息浓厚。面对全球化形势,我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展现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上升要求音乐教学应对民族音乐文化予以渗透,以进行更多专业性音乐人才的培养。

2.音乐教学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载体

学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相较于其他形式,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更具效力与便捷性。在教学中,学生可构建更加全面与立体的系统音乐知识体系,掌握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形成民族文化意识。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大多由民间特殊音乐团体来完成,专业性与系统性规划欠缺,整体不够稳定。学校通常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化特征突出,无论是在优质资源还是在实力上均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关键所在。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增设民族音乐内容,是实现个体发展和认知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自身群体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吸收多元文化,不断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奠定其在多元文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学虽然在民族音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长期普及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等都是对西方音乐教学的移植,很少有民族音乐的内容,民族音乐几乎无立足之地,课程资源意识不到位、理论研究不深入、课程开发不成熟、民族音乐教学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在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及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倡导的背景下,音乐与音乐教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直视与思考的内容。现阶段,音乐教育师资不足、非音乐专业学生欠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素养等问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意识的培养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路径

1.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为了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效果,促使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应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有机结合民族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注重对不同形式音乐文化作品的吸收。音乐教学中设置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既可传承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又可利用外来文化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利用西方音乐技术赋予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现代化的意义,全面了解民间歌舞、曲艺种类、古代乐器、民歌等表现形式,学生在掌握不同文化艺术风格的同时,领略音乐艺术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民族音乐组织活动,比如,实地参加或策划乡村音乐活动,参加民间艺人的艺术文化组织活动,在思想上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

2.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情境框架”课堂教学模式

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和现代音乐文化不同,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为了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应构建特殊的“情境框架”课堂教学模式,用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避免学生产生陌生感和乏味感,提高学习兴趣。其一,从音乐技术层面加强对音乐实践课程相关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将经典的民族音乐曲目如《远古的回声》《调皮的马蝇》等穿插在教学中,通过赏鉴加强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演绎技巧、手法、节奏、旋律、乐感的分析,加深对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巩固学习;其二,提高对音乐形态结构的理解和熟知,如介绍民歌《青春舞曲》时,可采用演唱和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授前,教师先用民歌唱法演唱《青春舞曲》,再让学生欣赏改编的现代版《青春舞曲》,然后让学生分别模仿民歌版和现代版的演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感悟民族音乐的乐趣。还可以研究一些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的体裁背景和作品风格,同时结合教师构建的情境要素,分析不同种类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音乐形制等的领悟。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民族音乐乐队、参加一些民族音乐的专题讲座、观看某些民族风气活动的音乐表演等,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态的理解。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豫南花鼓灯,学生在观看表演之后,可以随机让其模仿民间艺人对唱,加深其对民族音乐的感知与了解;其三,应用多元化教学工具。我国的民族音乐采用独特的五声调式体系:宫、商、角、徵、羽,虽然这些调式理论上和西方音乐中的do、re、mi、sol、la相对应,但是一些细微的声调差别仍十分明显。我国民族音乐需采用以五度相生律为准则的民族乐器,才能实现更好的表达和演绎。因此,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使用一些民族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等,这些都可在音乐视唱教学课堂中体现出来,作为视唱教学工具,加强对学生视唱综合能力的训练,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悟。

3.增设民族音乐文化类课程,创编校本教材

为了加强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在全部的课程(音乐专业课、音乐技术理论课、文化共同课、音乐基础理论课)中贯穿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增设民族音乐文化类课程。如,在乐理课程中增加《民族乐理》等课程,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设置《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课程,在视听训练中增设《民歌、戏曲演唱及民族器乐的演奏》等内容。同时需注意,增设民族音乐类课程的同时,还需合理分配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教学过程中的视听训练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应该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亲身感受到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曲目,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最好设置一些兼具视、听双重效果的课程,帮助学生加深民族曲目的鲜明印象,强化学生对音乐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我国56个民族包含着不同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这些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和师徒相承,而这两种方式都不适合于音乐课堂教学。因此,应该开发、编创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深入到少数民族居住地进行采访,搜集、整理和挖掘民族音乐歌词和曲谱,或者是聘请一些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对编审的教材进行审阅,凸显教材的民族特色。

4.提升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教师对于教学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文化的鉴赏和领略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民族音乐作品背后的感情,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民族审美观念,获得情感、思想、个性的新知,才能深层次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之美。因此,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民族艺术,应该提升教师的民族音乐艺术素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如深入民间,更深刻地感悟民族民间音乐所带来的魅力;聘请一些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到学校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演讲;指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音乐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一些民族音乐会和民族剧目的演出等,在实践中提升其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毫无疑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和民族音乐教学相结合,寻求时代、形式、题材、音乐语言和教学的高度统一,实现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音乐教学要注重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师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相应的贡献。有效保护、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音乐教学的形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提升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98-201页。

[2]王娇然:《新课标下高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宁夏大学,2015。

[3]冯振华、崔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7期,第28-30页。

[4]王靖怡:《刍议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年第15期,第196-197页。

[5]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第261-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