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能不能考虑去榆林支教?”2016年6月23日下午,我和西大附中文校长一同走进教学楼时文校长问我道。我听后一愣,支教意味着夫妻分离,生活诸多事务要一个人独自处理。我随即答道:“让我想想。”

回到家里,向妻子说了此事。不料,她竟说道:“好事呀,为啥不去?”我又是一愣,没想到她会支持。第二天,就回复文校长:“支教榆林,我去!”

一口应承简单,实际情况却有诸多意料不到。原来,支教地点不在榆林市城内,而是下属的国家级贫困县——子洲,冬天动辄零下二十几度,寒冷延续到第二年春天。

我走后,妻子一人怎么办?她身体还不好,孩子又在国外。那一夜,我辗转难眠。

第二天,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都有二十多年教龄,何不夫妻共同支教,既能互相照顾,也没有烦心事。但因种种原因,妻子支教的事情搁了下来。

8月20日,我和兄弟学校的支教老师陆续报到。除前一年来支教的政治老师和英语老师二人外,这次又来了五人,包括语文、数学、生物、地理与化学等五科教师,共计七人。这次,妻子没能成行。

学校开会迎接,介绍概况,之后就是上课,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我所带的课,有理科十班、文科五班,是子洲中学高二年级的尖子班。早操,早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谈话,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然而,没想到离家才十来天,妻子晨练时不小心踩空,造成脚骨骨折。思来想去,还是将妻子接到子洲,两全其美:一者支教照旧,二者便于照顾。2016年的国庆假期结束时,我就带着她北上到了子洲。一学期很快就结束,妻子的身体也康复了。下一学期怎么办?最好一起支教。学校能够支持吗?

我给西大附中文校长说了想法。她听了后略作沉吟,“是好事,应该支持,但研究一下吧。”我又致电原教育厅李书记,立即得到鼓励。最后,西大附中另外聘请了语文教师,妻子支教获得支持。2017年后,妻子王秀萍被安排到子洲二中,两校只有三五里路程。从此,我们早上一同出门,晚上一起吃饭。当她在给学生讲《藤野先生》时,我在给学生上《庄子选读》;当她找孩子谈心时,我给学生说作文布局;当她烦恼学生习惯养成难的时候,我在帮她寻找解决办法……

“老师,‘处女作’是啥意思?”上晚辅导时候,理科十班的一个女生问我,这是我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你有词典吗?”“没有。”回到办公室,在座位下面恰好有一本破旧词典,我顺手就给了她:“你自己查,送你了。”

上黑板默写时,发现有个学生是这样写“平”字的:先写上半截,最后再补写下面一竖。一查作业,理科十班竟有25名左右的学生字差得让人无法辨认。

“父母不识字,让父母签字就不可能。”“有个男孩衣服没人洗,成天脏兮兮的。”“念不张口,写不动笔,上课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考试就四五十分,家长都放弃了。”妻子回来说的话,我都耳熟能详了。

类似的知识能力、学习品质、道德素养等问题,不知道有多少,都得我们一一面对。

此后便买字帖,要求每人每天读帖临写。如此坚持了一个学期,雷媛媛等十来个同学的字就端正且可以辨认了,但大多数同学依然不能达到目标。为了使大家都有所提高,第二学期继续练:专人每周检查,好退差进,实行动态管理。

每天早操,我发现学生的口号单一,内容陈旧。我想,何不把早操口令改成成语呢?这样,喊起来铿锵有力,又能积累成语。于是,把中高考易错成语打印出来,让学生抄在笔记本里,第二天用作出操口令。经过几个学期,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上千条成语。看同学热情高涨,我又把120个文言实词以成语方式继续抄读,早操强化。后来又把政治化学等科目知识点编成四字或七字口令用于早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近一次榆林市中学生成语大赛上,由学生付文、马珍、张晓素、姬灵驹代表的子洲中学队获得第三名,取得历史性突破。

子洲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语文能力欠缺。为此,我结合课堂教学,针对知识短板,将相关知识打印出来,张贴于教室门口。有语法知识,有作文素材,有考卷问题回馈,有时事热点,有经典美文等。坚持不懈,算来张贴已经有五十多次了。最近一次是,结合今年第一场雪,张贴描写雪的诗词。同时,对同学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每周课前小考:学生命题,两个学生上台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笔答于本子上,之后由负责同学讲解纠正。

教育无小事。升国旗时有“国旗下的讲话”,我便仔细听讲,有时还作了录音,利用早读时间思考文章优劣得失,利用语文课课前时间,先把讲话题目及内容纲要书写在黑板上,之后进行评讲。同时对所带班级主持升国旗仪式特别重视。经过反复修改的学生的文章《我们向着理想跑》《有梦想更要有努力》《为什么要上大学》《我的青春叫奋斗》等受到广泛好评;高考励志诗《我要和明天搏一个未来》振奋人心;“我要用六科试卷和十八岁的青春和世界搏一个未来”“二〇一八,绽放你我;高三十班,荣耀子中”成了所带班级的励志口号!

早晨六点,我就准时出现在操场,陪伴着早起的学生朗读;傍晚余晖,和学生一起漫步在操场,听他们读书;月亮升起,引导他们对月抒怀;早操嘹亮的号子,有我的一声;国旗下的宣誓,有我的右臂。说实话,我和学生已不是师生,是朋友,是亲人,是战友。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但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为了与家长随时沟通,我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学生微信群,和家长学生及时沟通;鼓励订阅报刊,《语文报》《读者》《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从此成了桌上一道风景;推荐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助力语文学习;背诵默写一一督查;行为规范紧跟勤说及时纠正;约谈家长齐心协力……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字明显端正了,信心增强了,笑脸灿烂了,特别是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考试名列前茅。对比其他学科平均成绩还不及格的情况,语文不但及格,最近考试已突破100分大关。

“7.26”水灾没有挡住我们的脚步,王秀萍老师先期到达,我随后就到了洪灾第一线,帮助做饭,安抚受灾百姓,发放救灾物资,前后十天。徒步考察县城及其周边灾情,上半身被晒掉一层皮,拍摄照片二百多幅,写成四千多字的《子洲黄灾记》一文。

但是,要改变子洲的教育现状并非易事。这里的孩子习惯差,学习品质差,成绩也差。于是有家长把孩子送到西安,或者榆林,再不济也要送到邻县绥德。有的家长周末带孩子到西安补课,一周一次,每次往返花费上千元。条件差,留不住人;恶性循环,问题多多。“培养一个教学能手,马上就被挖走。”县教育局的一个干部说,“乡镇学校特岗教师挑大梁,总体上教师富余,人浮于事”,“分配机制不合理,教师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在编不在岗不是少数”……2016年高考,子洲中学十个班五百多毕业生,二本以上考取84人;2017年高考,二本以上考取91人。

我们的支教影响了教风和学风,似一股春风,让子洲中学焕发了活力。但是,子洲中学不是几个支教老师的子洲中学,它是全体子洲人民的,也是全体子洲中学师生的。要让子洲中学彻底摆脱教育的贫困,不仅仅是委派几个支教老师,也不仅仅是送教下乡……更为关键的是要改变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改变教育的贫困首先要改变制度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

有时我会发现自己在这里特别富有激情,肩上有教育厅的委托,身后有西北大学附属中学的注视,眼前有孩子的殷殷渴望。但是,再进一步想来,还有我的老师在我生命里注入的激情。

首先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顾宝峰。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我踏着时代的步伐走进了高中。这里渭水流过,宝天铁路穿过,四面环山。我在这里遇到了点燃我人生激情的顾老师。

冬日早起,每天他在宿舍门口催促大家起床,记得分明,有一次滑倒在宿舍门口。

周日下午2点,定时开课,从“A+B=B+A”,从“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连狗都知道”讲起。我们张开智慧的胃口,吞噬那智慧的结晶。高考,在其他科目二三十分的情况下,数学平均61分。

可是,我没给老师一分钱补课费,我的父母甚至没到过一次学校,但就这样我走进大学。

也有我的陕西师范大学的恩师霍松林、畅广元、马家俊、尤西林……

想起这些老师,总觉得是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现在,我做了老师,面对这些稚嫩的面孔,面对四面环山的子洲,这里何尝不是我的母校!他们何尝不是我的当年!我何尝不应该成为当年的老师!站在讲台,老师教导时时鸣响在耳畔。每每想到这里,老师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使我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