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写作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虚构文学的写作能力、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课程改革方式及成效,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作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写作类课程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事务文书写作》课程学习模式与实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0922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大部分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中的重点专业,招生历史一般比较久。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地方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较强,可以积极服务地方的专业人才,成为近年来地方高校广泛讨论的问题。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面对现实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型。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为例,重点探讨《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再结合笔者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些探讨。

写作类课程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课程性质的角度来说,写作类课程在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中,更多的是与写作基本功有关,与天赋喜好有关,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作出提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写作类课程的时候,一开始便对写作课程存在一定的偏见,缺乏学习的自信。另一方面,写作类课程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写多练,需要教师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批改评阅,这一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做保障,难以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效,使学习积极性低下。

其次,写作类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课程教学资源与案例匮乏、内容与形式单调、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等问题,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程式化严重影响了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写作学科的发展”[1]。

第三,学科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匹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目标,都比较模糊,没能形成可以执行的具体措施,使得教师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不能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

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改革措施与效果

第一,明确写作类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教学方法和目标。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类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技能、口语表达、文字书写等方面。在所有的应用能力当中,最为人关注和注意的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基础的文学表达能力,要求准确到位地表达基本的情感观点;另一方面要求是基本的文学创作;第三就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写作类课程主要包括了基础写作类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训课程三大类。基础类写作理论重点让学生了解文学写作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各类文体、表达方式等内容。非虚构文学重点训练学生对自身经历生活进行准确复述和回忆,进而进行写作。虚构类文学重在锻炼学生的基本文学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文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能简单完成小型虚构类文学作品创作。应用文写作课程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类应用文的适用范围和基本结构,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应用文写作。

第二,教学模式改革方式。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写作类课程大胆进行改革,在继承以往写作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最新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式包括:首先,明确树立基本的写作课教学理念。基础写作课与以往高中的作文写作课并不同,它是一个具有体系性质的教学过程。以往基础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基础写作理论和技巧的学习,没有经典作品阅读作为基础,对基础写作理论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写作价值和意义。其次,把具体文学写作划分为非虚构文学写作和虚构文学写作,并且以非虚构文学写作为教学重点,由于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多数学生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存在虚构文学写作方面的困难。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对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过程中,比如回忆性散文、叙事性散文、纪实性文章、新媒体文章写作等方面。在这一类文学创作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文学创作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刺激学生积极写作。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写作“周周练”活动,该体系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大一进校以来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结合每学期开设的相关写作类课程完成每周一篇文章的写作,包括虚构文学写作、非虚构文学写作、事务文书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日常文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文书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每学期16周,每周1篇,6学期共计96篇,再加4篇的假期调查报告,共计100篇。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供相关写作材料,并结合每一届学生具体实际更新写作题目和要求;对学生写作成果进行相关评阅和批改,并在课上专门花时间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经过多年的写作实践,学生在写作意识、写作能力、写作积极性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周周练”的写作体系中,由一开始的不愿接受、网上抄袭到后来的认可、理解、积极参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指引,高年级同学的教导传承,都对整个写作训练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大赛”活动,鼓励学生在非虚构文学创作方面选题进行写作,经过几届的创作大赛,已经产生了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再次,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重点突出各类应用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采用模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写作结构,转化身份和角度展开应用文的写作。学生写完之后,相互交流,教师提供经典案例来分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应用文写作是基础写作课程的一个延伸,在当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积极选派应用文授课教师参与到校外的企业部门和行政部门进行暑期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行政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强了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学校方面: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了实习的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实习,尤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积极参加文秘、行政文员等职业的相关见习实习。学生实习见习完成后,都表示有很大的收获。“应用文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之一,如果教学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则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完善的实训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

第三,制订有针对性的、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具体写作能力标准应该被重新界定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中起到积极作用。写作类课程并不单单是一门基础理论类课程,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具有核心能力培养的地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讲授、院系对写作能力的重视、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都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在写作类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学习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五个大的方面,即阅读知识面的宽窄、写作成果量的积累、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强弱、文学创作能力的大小。在考试方法上,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按权重计入学习成绩之中。“要做到考试不仅考记忆性、认知性的知识,还要考综合性、分析性、理解性、创新性的知识。”[3]在安康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选择中,重点突出写作方向的多样性,可以选择文学创作、调查报告、实习实践经历、传统学术论文写作等。

参考文献:

[1]牛静:《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10月第5期,第158页。

[2]戴盛才:《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第22页。

[3]王求识:《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探索》2012年第12期,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