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简称,是“自带设备”的意思。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自带设备在教育等领域的讨论非常热烈,尽管其还没有成为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常态,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者,笔者以为此时关注自带设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为时不早,毕竟,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效率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领域,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拥有这种超前意识。

一、自带设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必要性思考

从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学习所必须的信息基本还是由教师、教材提供的,学生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接受状态。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课程改革,但这一状况实际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在学习,信息由谁提供并不重要,但事实远非如此。学生是否主动获取并加工信息,学生有无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生有无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等,只有在主动获取信息的具体情境中才能得到体现与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带来的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通过自带设备来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是必要的。

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对自带设备学习肯定是包容的,而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支撑作用,也应当是不拒绝自带设备的。因此,中小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带设备进行学习,是必须的,是应当尝试的。

二、一次自带设备课堂教学实践及意义探究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努力发现这背后的积极意义。

在一次“走进信息世界”的“信息的甄别和引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次自带设备的教学。具体做法就是:在取得家长的支持后,让学生利用家里的一些旧的智能手机,在带入学校之前,让学生在家先行登录好。由于没有内置手机卡,因此学生不可能通过数据上网,也因此避免了学生偷偷打游戏的可能。到了课堂上,笔者开放了教室内的Wifi及密码,让学生登录父母的微信及QQ,并从QQ群、微信群、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信息。

这是一个信息的浏览与选择的功能,学生选择的依据是自己的兴趣,此时很少有学生能够有判断信息真假的意识,极少数学生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自带设备在课堂上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高的,所选择出来的信息也多与学习、生活相关,也有部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带有故事性或幽默性。此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此时笔者关注的是学生对信息的认可程度,不出笔者意料的是,学生基本上都下意识地认为信息是真实的。

其后,笔者提出问题:你如何甄别自己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呢?这是学生容易忽视同时又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不同学生所收集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面对面组成小组,然后进行分工:有的负责复述信息内容;有的负责百度;有的负责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对比;有的负责公布结果……

经过一番努力,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是:很多转发在朋友圈或群里的信息实际上都具有虚拟的成分,有的信息甚至是瞎编的。而判断信息的真假,首先要看其来源,比如看是不是一些官方或学术机构的公众号,对于有怀疑的信息一定要通过搜索引擎来作甄别,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去判断。学生知道了面对一个信息是不能盲从的,他们还说要告诉父母要认真甄别信息,不实的信息不能随手转发等。

三、基于学习需要的学习手段选择及其展望

BYOD初看是一个学习手段的选择,但仔细想想,却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中是要获取信息的,他们希望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自带设备意味着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满足,意味着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

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政府、学校为学生统一配备自带设备,并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美国纽约沃特金斯峡谷中央校区为确保学生自带设备的充分利用,甚至在他们的18辆校车上安装了高速互联网接入设备,让孩子们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也能使用自带设备,他们基于学生自带设备促进教育公平、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推动个性化学习……

在我国,核心素养正引导基础教育的方向,有学者指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的“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就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主选择与控制,而这是需要机制保证的。当学生自带设备时,教师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让出时间与空间,于是深度学习就有可能发生。这也就意味着,BYOD与当前强调的核心素养也是高度契合的,从这个角度讲,自带设备学习必将成为将来学习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