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画面再现文章的重点或关键情节,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插图,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低效利用。如能适时挖掘插图的作用,巧用插图便会如龙之睛、凤之尾,给语文教学增添无穷魅力。

一、巧用插图,找准文本的切入点

文本的阅读感悟,需要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实现学生的经验与课文情境的有机融合中,插图作为“可视画面”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导入《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先展示了天鹅的插图,让学生欣赏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戏水的图片,能够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美妙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和知识体验,诱发学生对天鹅产生一种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本情境的巧妙融合,为其后的语文学习活动注入情感因素。

二、巧用插图,抓住情感的生发点

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激活审美的“情弦”,丰富文本的内涵。当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精读深思,深入感悟,并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要善于找准学生情感的生发点,努力实现学生、老师、文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那么触动学生情感的“情弦”在哪呢?形象可感的插图便是很好的生发点。如《虎门销烟》结课前的片段:

师:(展示林则徐塑像)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看着这幅画面,想象假如此刻你就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深情地凝望着画面)我仿佛看到了那销烟的壮观场面,仿佛听到了老百姓激动的欢呼声。现在,却有很多人深陷毒品不能自拔,害己又害国,难道他们不知道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吗?远离毒品,做一个健康的人吧!

师:是啊,林则徐是中国的国魂,他的名字将载入史册,被一代一代中国人所传诵。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林则徐说,你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正是那传神生动的课文插图,拨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弦”,开启了他们感情的闸门。那深情的凝视,那真诚的对白,那精彩不断的回答,是师生深入感悟文本后的情感共鸣。此时,师生共同经历着对生命的全新体验,他们内心承载的不仅是对林则徐的赞美和崇敬,更多的是自身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

三、巧用插图,延伸想象的迁移点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图画能够拓展儿童的想象。语文教材大多图文并茂,特别是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叙事、状景,诱发学生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立足已有课文插图进行多角度迁移,亦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的扑打、撞击!你仿佛看见冰面上留下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老天鹅?然后出示题目:我看到了冰面上留下了 ( ) ,看到了老天鹅( )。有学生说:“我看到了冰面上留下了老天鹅的斑斑血迹,看到了老天鹅伤痕累累的身体,它感到痛苦极了。”有学生说:“我看到了冰面上留下了七零八落的羽毛,看到了老天鹅受伤的样子,但眼神中却流露出继续破冰的坚毅。”以画面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感受到的就不只是画面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插图,感受画中之美、画外之情。“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同样,给学生一幅插图,学生便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聘于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境界,更深入地内化文章的主旨。

插图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挖掘,课堂一定会因有了插图而精彩,千万不可忽视这“小小”的课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