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初始动机在于获取和掌握知识、方法、工具等来解决问题,“问题”是学习的一个中心与基点。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教师有时候会无意识地跳过指导学生思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节而直接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来开展高中政治教学。

一、围绕问题开展课堂实践

问题驱动法的关键在于“驱动”二字,驱动学习应当放置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时,可以围绕问题来开展课堂实践。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为例,这堂课所讲解的两个知识点消费及其类型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零花钱,对这部分零花钱也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权,教师可以将这堂课设计为主题实践活动。大概的思路是: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至五个小组,每组八到十人左右。其次,让各个小组自行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然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消费情况调查,可支配的消费金额有多少元,所消费的项目包括哪些,每一个消费项目各自的权重是多少等。在具体的课题实践中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二、利用问题组织多样活动

问题驱动下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刺激、去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但不是僵化、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而是需要以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作为问题的载体。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辩题有:文化多样性是不是一种威胁、“宅”文化让生活更精彩还是更颓废、全球化会不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等。学生们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就需要对辩题进行思考,对辩论的过程进行模拟等。与教师直接地将知识教给学生,或者向学生提问比起来,由学生本人去思考问题,为了思考问题而学习知识的方式更有内在驱动力。除了辩论赛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比如在讲解到《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当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事务,选取若干件热点事件或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剖。

三、借助问题串联零散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当知识内容比较分散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借助问题来串联分散的知识。以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若干条问题链,如:①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先导是什么意思?→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文艺复兴运动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就会将知识点从教材的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梳理出来。

四、通过问题反思思维活动

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开展政治教学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问题来反思思维活动,这种方式在日常的试卷评讲中最为有效。比如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在评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想一下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思维的过程。然后,教师再讲解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将自己错误的思路与教师正确的思路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自身思维活动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在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来映射错误的思维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及时在源头上发现学习的薄弱之处。尤其是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政治只要背诵即可,而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问题驱动恰恰能够让学生纠正错误并认识到思维活动之于政治学习的重要影响。

问题驱动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来思考解决方法的一种模式,它包括了对问题的追溯与发现、分析与解决、提出与探索等。从学科内容上看,高中政治所涉及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均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来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有助于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政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