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一,单纯教授技法,让学生机械地制作试条,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即:时间的长短变化、腐蚀酸液稀释的浓淡差异、铜板版面沥青防腐层厚薄的不同以及天气的冷暖等因素)使版面产生凹凸的形态变化,这些“凹凸的痕迹”的变化规律就是实验获得的“科学”数据,以此作为标准,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了技法;方法二,以写生的方式将技法的学习带入,省略基本技法的实验过程,也不必掌握化学物理实验的各种数据,自主寻找写生对象,以描写对象为重点,在写生的过程中直接完成对技法的学习;方法三,是将技法直接与创作接轨,首先让学生从兴趣点出发自主拟定创作主题和内容,然后绘制草图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运用铜版语言完成创作,对技法的掌握也随之完成。这样几种教学方法有其积极有效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其一,单纯的化学实验数据,有益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熟悉技法所涉及的材料和工具,能够直观地了解技法产生的基本规律、技法产生的原理等。但是,同时也使学生把技法简单化、概念化,把技术与艺术相割裂,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只掌握僵化的数据,忽略了技法本身的特征和承载的功能,在进一步的应用中不知其所,无法发挥其技术的有效性。其二,通过写生来完成技法学习,这极大地避免了学习技法的被动状态,看似生动灵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偏重于对技法有效性的挖掘,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然而这只是教师教条的一厢情愿。弊端在于从选择写生对象到揣摩构图与造型,再到如何以铜版技法作为造型手段,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对于技法的认知一片空白,缺乏基本的造型手段,往往无从下手,无法理性地思考,在茫然与混乱中摸索,反反复复纠缠于基本的技法运用,最终导致时间延误,学习效果自然不太理想。其三,将技法学习与主题创作相结合并同时完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方法,有拔苗助长的心态。对于学生而言,从基本技法的学习,到技法的综合运用,再到具备创作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版种本身的特质或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以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为例,她曾在创作6幅铜版组画时说:“那时,我的铜版技术还很差,所以首次尝试失败了,由于这样,头3张是石版画,后3张才在技术上成功地制成了铜版画。”从这段话中可知,艺术创作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技术是艺术表达的必要手段,是艺术创作的切入点,只有在熟练掌握技法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获得对技术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