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数学探究模式主要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型设计的,其主要特点就是以创设情境为前提,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体,以实际操作为手段,以探究解惑为目的。通过活动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起来,让课堂在探究中活起来。

一、数学探究模式的实施过程

1.激趣导入。激趣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需要、新旧知识的衔接创设情境,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生活实例等引入课堂,用谈话、提问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上课伊始我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笑着齐答:“圆形。”我又问:“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们回答:“不能!没法滚动!”我又追问道:“那就做成椭圆形吧?”有学生马上说:“不行,车子前进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至此,自然有趣地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解惑的内在需求。

2.操作探究。操作探究就是通过简单而又直观的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有趣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手脑并用,想与做、说与做有机结合,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受、理解、掌握知识。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提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有几种剪法?”学生们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令我惊讶的是还有一个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若用割补的方法,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以变成长方形。通过这个操作活动学生得出了结论,实现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的教学目标。

3.展示释疑。针对实践性强、需要动手实验推导公式的内容,我一般让学生在组内操作、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展示操作结果。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实时点拨,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例如:教学“图形的变化”,展示时,有一位学生叙述旋转时没有表述清楚,其他组员急不可耐地跑到展台前,协作重摆学具,一起说变化过程,形成了很好的全班互动。整个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学得忙碌,学得有趣。

4.应用新知。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出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让教师在检测中掌握情况。例如:掌握了圆柱的特点后,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的圆柱;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走进生活,找出哪些事物是对称的,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给易拉罐做一个漂亮的包装需要多少纸。这样的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的展示活动做好了准备,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总结反思。课堂中的总结反思即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归纳。抓住这一环节,教师能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在我的课堂中,我十分重视用好这个环节。在学生回答“有何收获”、“解题时应注意什么”时,我也在回顾“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否下次应作调整”。

二、数学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操作探索的机会,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亲近教学、体验教学的机会。其次,就是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把听变成做。学数学,其本质就是做数学。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其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知识。再次,要联系生活,体验“用数学”,把“做数学”延伸到课后。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数学方法应用于课后的生活实践,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我们要利用合理的探究方式,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有趣的实践操作,以动激活,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