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余脉的嘉陵江畔,坐落着一所小学——汉中市宁强县燕子砭镇中心小学。步入校园,那些凭“江河冲刷千年而坚忍不拔的”石头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佐以丹青,以石头画、石桌石凳、石碑时刻的形式被展示在校园各个角落。内容有劝学励志的诗词名句,秦岭四宝和国画四君子的灵动彩绘,竹林江畔的铭牌点缀等。画融于石,移情于景,师生漫步其中,能观其景、品其文、悟其意。

石以载道之书香校园

每年秋季,学校都会举行“金秋石韵”的校园艺术节,“石以载道”在这个节日被渲染得格外隆重。学生、家长、教师欢聚一起,各自发挥灵感创意,在嘉陵江捡来的石头上描、勾、涂、点,场面很是热闹。一支支画笔,书写无限的情怀,一抹抹丹青,赋予石头满身的灵气。家长们表示,观赏这些石头画,孩子心底美的涟漪渐渐扩散,传统美德会细无声地“润物”进心。

艺术创作室是学生最喜欢的去处,那里陈列的石头画都是他们的“大作”:包含“看画吟诗”,比如《游子吟》《静夜思》等。以“四”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如四大国粹、四大名著、四大美女、四大发明等。有渗透德育文化的,折射孝德与感恩、爱国爱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

结合石头画创作,学校每月班级开展一次学生书写初级认证比赛,年级组办一期规范汉字书写展板。每周举行三次“班级素质展演”活动,彰显班级风采。定期开展汉字中高级认证比赛和“汉字听写大赛”,激发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热爱。经常性地开展讲故事、课本剧展演、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学生每日朝读暮诵诗词美文,校园广播、班班通等设备专门开辟“文采飞扬”栏目,播报他们的优秀习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石以陶性之人文校园

学生们空闲时拣石,嬉戏时赏石,烦恼时思石,石头的奇、怪、美、雅、天然配合上他们的巧手,质、色、形、纹、意、韵每一分都被添光加彩。其中,艺术创作室有几幅石头画特别引人注目:鹅卵石创意拼画出鸟儿喂食、母子相伴骑车的情形,亲密无间的母爱之情让人动容。

从艺术创作室拐出来有条巷子,叫“亲子巷”。家长和学生常在此PK作画,创作出很多石头画作品。而此时此刻,响起的《生日快乐》歌与拼画上的母爱之情遥相辉映:大家正在为一(1)班的留守儿童——沈财艺过生日,虽然爸妈不在身边,他却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除了“亲子巷”的人文关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还开通了“亲情链接室”,设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儿童通过视频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为一些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用心帮助他们渡过成长期中的艰难时光,让他们在享受师生温暖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石以净心之诚信校园

学校以石为载体的蒙学经典、美德故事教育无痕地发挥着作用。其中,诚信石占着很大的比重,“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言必信,行必果”等遍布校园,每一幅作品都有主人,“以石净心、以石养诚”是学校特意创造的文化环境,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大写的人。

学校在诚信石的基础上,还设立了“诚信图书长廊”和“诚信小红伞”。学生可以免费、不限时地借阅图书,只需登记借阅信息和归还时间。若逢下雨,忘记带伞的学生可以自行把一楼的雨伞带走,用过后主动归还。各楼层和班级还设有“诚信自助文具店”,当学生缺少学习用品时,可以把钱主动投到“投币箱”,自行取用文具。

开放初期,学生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学校通过诚信文化的经典诵读,诚信石的耳濡目染,分派学生轮流管理“诚信点”,逐渐完善书籍、雨伞借阅机制,物品自行购买机制。学生管理员杨乔菲说:“这样做既锻炼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又为大家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平台。同学们都能在带走书籍时自主登记,购买物品时自主投币。学科检测考试时,我们也能做到诚信考试。”四年级的吴康瑞回忆起三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她没有作业本,同学们也没有多余的借给她。下课了,她来到诚信文具店,看见周围没有人,就走过去拿了两个作业本和几支圆珠笔芯,没有投币——压了一张借条。后来她利用课余时间,捡垃圾桶里的废纸、奶袋卖,把欠款还给了投币箱。之后,她被评上了“诚信之星”。像吴康瑞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严于律己、诚实守信是他们心中的一杆秤。

该校校长梅军说:“石文化作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是激发学生创新和想象的平台,是情感与精神交流的场所,是传承中华美德共筑精神的家园。它映衬着校园的风采,点缀着莘莘学子成长的梦。”江畔学园,书声琅琅;石椅旁边,书人同影。一石一景,一景一言。景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