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其全面发展。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在教学终极目标上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高职院校应当以此项工作为契机,通过思政课程改革,在“教材攻坚”“思路攻坚”“教法攻坚”“师资攻坚”等方面取得成效,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因此,思政课作为高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应主动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被告人林森浩在二审时承认,对于人文知识和对人的健康生命的尊重自己是欠缺的。新形势下,人文素质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绊脚石。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理工类居多。调查显示,理工类高职普遍地存在着重视“做事”忽视“做人”、重视“技能”轻视“人文”的倾向[1],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空心病”现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凸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因此,高职思政课应“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努力在“教材攻坚”“思路攻坚”“教法攻坚”“师资攻坚”等方面取得成效,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新形势下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思政课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职思政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思政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相同

思政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性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属于“成人”教育。新形势下,把大学生培养成思想境界高尚、品德修养良好、人格健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所承担的共同使命,其目的都是要通过知识的内化、文化的熏陶实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二者可以深度融合。

2.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认同

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内容丰富的人文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打破思政课单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充实思政课教学的人文内涵,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并自觉将其内化于心、付诸于行。

3.人文素质教育中注重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单纯的“工具型”人才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如能渗透贴近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尊重和理解学生,关照学生的需要和个体成长,关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关切,必将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新形势下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培育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高职思政课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不仅能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厚度,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契机,积极探寻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或精神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教材攻坚”“思路攻坚”“教法攻坚”“师资攻坚”等要求,加强和改进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发挥思政课一举多得的作用。

1.教材攻坚

高职院校以理工类居多,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匮乏。教师要能够自觉挖掘和拓展思政课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识,注重人文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了解,认识世界、感知社会,注重价值观的思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品性,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其文化自信。“90后”、“95后”大学生成长于多元化思潮之中,一出生就被西方各种文化所包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所以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情操和品格中汲取养分,构建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强调其核心思想、人文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凸显文化的内在价值,始终把价值观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作为教育的落脚点,激发大学生修身的自觉性,以求对其思想启迪、精神滋养和价值培育。

2.思路攻坚

在教学理念上,要深化人文思想的传递。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政课教师应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目前,“95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视野开阔,熟知各种新鲜事物,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不唯书不唯上,因此思政课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学要能够去掉理论带来的疏离感,自觉联系学生的个体特征,贴近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缩小教育内容与其的距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加强人文关怀,突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减少认知与认同之间的背离[2],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期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关注他们个体的发展,主动与之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凸显平等意识,引导学生用人文观点对现实进行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努力营造开放的人文素质养成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思想,形成人文理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是全方位的育人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知识传授、课外分享资源、线上交流、线下说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等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认同,传递人文思想,彰显思政课所承担的社会价值。

3.教法攻坚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人文方法的传授。人文方法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方法。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人文方法。人文方法也蕴含在大量理论知识当中。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熟知并非真知,教师要能够在理论知识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领会概念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知。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在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和掌握上比教师要娴熟得多,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海量信息。但是单凭高职学生单薄的知识底蕴,要对各种碎片化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达到改善思维模式的效果,并非易事。互联网上碎片化、非系统化的知识和信息,需要思政课教师用系统化、理论化以及科学的逻辑思维来梳理和甄别,这样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文方法。同时,采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式教学以及蓝墨云班课等移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的教条、刻板、沉闷的状况,使思政课更具有人文气息。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实践锻炼、参观学习等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厚的人文精神滋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可以点化和润泽大学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

4.师资攻坚

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影响课程改革以及人文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人文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其直接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一个教师如若有扎实的人文功底,浓厚的人文情怀,脱俗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学生则会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涵养,潜移默化中会以教师为榜样。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人文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在教学中能够饱含人文情怀,以情待生、以情动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大学生温润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从人文知识的积累、人文思想的接纳,到方法论的形成,再到价值观的升华,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让学生从人文知识的接受开始,探寻知识的思想真谛,把握科学的人文方法,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即经过“始于知识、领悟思想、掌握方法、塑造精神、止于至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上升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陈军川、许建琴、龚雯、师炜:《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报告》,《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第1期,第15、18页。

[2]温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16日,第03版。

[3]汪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开发问题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87-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