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忠诚于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教36年来,一直坚守在离米脂县最偏远、最闭塞的乡镇——郭兴庄镇还有二十余里的农村小学,该校现在只有6名学生。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得以保留,完全是因为有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守望着这一隅育人之地,他就是在麻土坪小学的白治均老师。

从1980年开始,白老师在麻土坪小学当了19年的民办教师。19年来,他每月的工资从最初十几元到后来几十元。家里很少买白面,一年四季几乎沾不上荤腥。全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全靠妻子喂猪、养鸡,省吃俭用支撑着。九十年代初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周围不少民办教师弃教从商。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民教待遇太低,多年的工资得不到兑现,是该坚守还是随波逐流,他动摇了。就在这时,在钢铁厂当领导的姐夫来信说,给他找了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当走还是留摆在他面前时,他犹豫了。出去就意味着能够迅速改善一家人窘迫的生活状况,但是,这里的孩子需要他。当孩子们知道他想离开学校时,不约而同地说:“老师,我们舍不得让您走,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当他看到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孩子,他哭了,是孩子们拴住了他的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一咬牙,他婉言谢绝了姐夫的好意。

由于麻土坪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村集体几乎对学校没有投入,办学条件很差。桌椅板凳年久失修,大部分桌凳少胳膊短腿,窑洞教室顶部不时往下掉泥皮。1992年的寒假,心灵手巧的白治均放下了所有农活,带上工具和自己家的木料来到学校,整整干了一个月,把所有课桌翻修一新。为了改善办学环境,白治均走街串户发动群众捐资助学。他首先将妻子种洋芋卖的300元钱捐给学校,在他的带头下,全体村民踊跃捐款,妻子主动为维修学校的施工人员烧水做饭。看着翻新的校园,白老师开心地笑了。

1998年底,通过招转考试,白老师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本来他可以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去工作,但他强烈要求继续留在麻土坪小学任教,一直坚持到今天,尽管明知学校山高路远,自然条件差,但他毅然放弃了很多走出去的机会,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山区的教育事业,为了使山区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每学年开学,他都走村串户,动员学生入学。三年级学生付隆同学家庭贫困,即将辍学,他亲自上门一次又一次地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给他买学习用具,在白老师的鼓励下,付隆同学一直勤奋学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他所带的高杰同学在2009年以57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现在中科院北京物理研究院读研究生……因为有了白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从麻土坪小学走出去的很多学生都进入了不同的学校进行深造。

在学校里,他既是老师,又是父亲。留守儿童白娅楠,有一次发高烧,他得知后,赶紧放下手中的活,骑上摩托车送她去镇医院治疗,并为她支付了医药费。

多年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山区教育,自己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每到冬天,两腿肿胀,痛得弯不下腰,可他却从没误过一节课。1994年夏日的一天,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妻子捎来话,说家里遭灾了,让他快点回去,可他还是坚持上完课,安全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才匆匆赶回家。进院一看,惊呆了,大块石头和淤泥堆满了窑洞,全部家当毁于一旦,可怜的妻儿还在冒险抢搬东西。如今每提起这惊魂一幕,他都哽咽不已。他常说,这些年来,家里全靠老婆了。村里人说他“为人忠厚,做事认真,如果不教书,肯定是生活的一把好手”。

白老师在长期艰苦的工作中,把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倾注在学校和每一个学生身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他的成绩催人奋进,曾多次受到学校、乡镇学区、县上以及市里的表彰奖励。1991年被米脂县教育局评为“模范教师”,1992年被米脂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1995年被榆林地区行署评为“优秀教师”,1996年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997年入选《华夏师魂》一书,2014年9月,被米脂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最美乡村教师”的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2014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2015年荣获第二届“榆林好人” 荣誉称号,2016年4月荣获敬业奉献“陕西好人”荣誉称号。同年8月被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9月被评为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10月被评为陕西省2016年度我身边好典型,年度人物好校长,11月被评为榆林好人楷模。

36年来,白老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地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我们教育界同仁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