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兰, 2000年毕业于西安幼儿师范学校,2000年12月参加工作。16年来,一直扎根农村学校,她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践行“大爱”职业道德,深受师生的爱戴和好评,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不忘初心,扎根农村

何老师的学生时代,正值农村教育资源最为短缺的时期,农村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设施不足,师资严重短缺,村里和她同龄的好多孩子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回家,因此早在初中时她就立志当一名教师,将“让家乡更多孩子能够上好学”作为自己的理想。初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学校建议她填报县上最好的高中,而她不顾学校和家人的劝阻,毫不犹豫地填报并考入了师范类中专学校。2000年7月毕业后,按照县教育系统教师分配政策,有美术特长基础的师范毕业生完全可以留在县城学校任教,而她却主动申请回家乡农村学校工作,这一呆就是16年。

2012年,周至县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时,由于她锐意进取、勤于钻研,荣获周至县课改先进个人,同时被推荐评选为“西安市教学能手”,因而成为周至县课改领头羊,被县城一所小学看中,向教育局提出申请将她调入县城工作。在县局安排考察时,她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这一机会。事后家人都埋怨她:“你是教书教傻了,那么好的机会,多少人做梦都想要,你却是人家找上门都不要。”她淡然地笑着说:“县城是好,县城的孩子享受着比农村孩子好很多的教育条件,而农村孩子更需要我们这些人去教、去带。我不会因为好的条件而放弃这些可爱的孩子。”不忘初心,扎根农村,何亚兰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学生时代的承诺,永葆着那份朴素的教育情怀。

二、关爱学生,耐心引导

何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新途径,把班级管理、德育活动、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她深知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有一颗爱心,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她用爱把自己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缺乏父母关爱,这些孩子有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内心敏感、脆弱,有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有的学习踏实成绩不佳。针对这些不同特点的孩子,何老师将关爱和管理留守儿童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想方设法建立多方位联系模式,利用节假日深入学生家庭,定期走访,逐一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和学习困难。制作了“留守儿童成长跟踪卡”,为这些孩子分别制订帮扶计划。班上的张佳同学父母离异,爸爸为维持生计,外出打工,近十年才回一次家,孩子长期和年迈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早早地承担了家里日常事务,每天回家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照顾奶奶,洗衣做饭。久而久之,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沉重的家务负担,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缺少自信,成绩落后。何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经常课外给他辅导功课,嘘寒问暖。以让他教班里同学怎么做家务为借口,去他家帮忙干家务。很快张佳同学学习成绩进步明显,逐渐找回了自信,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一路走来,她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一次,一位女生的奶奶给她送来一双鞋垫,这哪是鞋垫,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呀。家长知道她有关节炎,千方百计给她找方子。咽炎犯了,学生给她讲桌上放润喉糖……她带过的好多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何妈妈”,何老师始终以这些留守儿童成长陪伴者的身份,用无私的爱心引导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守,何老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被评为“西安市2012年教学能手”“西安市2013年骨干教师”“2014年陕西省优秀教师”“2014年周至县优秀教师”。她所带的班级也先后荣获2009年、2011年、2015年“西安市先进班集体”,2015年“周至县先进班集体”。撰写的论文《浅谈观察力与写作》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尝试》获省二等奖、《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获市一等奖。

何亚兰老师16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诠释着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朴素的教育信念,践行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人生诺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